安身立命之本的基本意思是:某一样东西能够使人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当今工商业文明时代,工作是绝大部分个体生存的基础,也是很多人安身立命的天然选择;然而,可“安身立命”的工作只是少数的存在。
事实是,能完全满足从业者物质需求的工作本来就少,还要能满足精神寄托的工作就更少了。大部分工作只能维持自身及其家庭的基本开支,并且枯燥、单调和乏味,甚至毫无意义;比如工厂流水线工人、办公文员等等,很难想象,这些从业人员能从中获得精神寄托。
2013年,占领华尔街运动发起人、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发表了《谈谈“狗屁工作”现象》这一短文;文章指出,调查显示:30%—40%的工作都是“狗屁工作”,无意义甚至有害的工作。
如今,在资本和现代经济学的共同催化下,“工作”也已经异化为人的基本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自我价值评估和社会评价的主要指标,其正确性不容置疑。因此,在人口膨胀的当下,政府和社会机构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设立大量工作岗位,尽可能满足这种“工作”需求;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工作岗位的必要性有待商榷和检验,从业者在此类工作中获得精神寄托也就无从谈起。
有一些职业似乎比较能达到“安身立命”的标准,比如作家、文艺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医生、教师等。遗憾的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如:社会性价值取向、制度、评价体系、生存压力等,这些职业的工作本质极易被扭曲和异化,造成的社会怪象层出不穷。种种迹象表明,上述本该获得较大从业精神满足的工作者,反而确是精神焦虑的重灾区。
在绝大多数人的温饱和生存能基本保证的当代,需要正视普遍的思想匮乏和精神饥渴。每一个个体、组织和机构,都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和载体,只有普遍的文化持续进步,才能造就国家社会的真正繁荣。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羊皮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