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油”是我们生活中必需品。
为了保障全国人民的“油瓶子”,让“油瓶子”里尽可能多装中国油,最近几年我国一直都在努力。2022年,我国油料种植面积1314万公顷,增加4万公顷,油料作物总产量比2021年增长1.1%。
这其中,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54亿亩,比上一年增加了2743万亩,产量达到2028万吨,创下历史新高,比2021年增产23.7%。油菜种植面积1.09亿亩,比上一年增加了接近400万亩,产量达到了1553万吨。花生种植面积5842.5万亩,总产量约1400万吨左右。
2021年国内压榨油共计3708万吨,其中,国产油料压榨1150万吨(油菜、花生)、进口油料压榨1700万吨(大豆、油菜)、进口植物油858万吨(棕油、菜籽油等),我国对进口植物油的依赖度高达70%。
虽然2022年油料作物获得丰收,国内植物油自给率也提升了1.6个百分点,但我国植物食用油的自给率依然仅达到33%左右。
在我国,油菜、大豆和花生三者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之和均占油料作物的90%以上,要想攥紧“油瓶子”,进一步提高植物食用油的自给率,以下三方面是关键
来自于非洲的油料作物——油莎豆,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油莎草原产自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各国,在意大利、南非、西班牙、北美等地都有栽培,也被称为铁荸荠、虎坚果或地下核桃。
早在1960年就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的工作人员从保加利亚引入国内,并试种成功。
其属于木兰纲,禾本目,莎草科,莎草属的植物。其茎叶丛生,叶片狭长,但也互生,茎由叶片包裹而成,呈三棱形。叶片平均长度65厘米,宽度0.5厘米,植株能长至100厘米,且具有极强的分蘖能力。
油莎草的地下茎呈匍匐状水平斜向伸长,一部分长出地面形成分枝,另一部分末端膨大形成核状茎果,茎果被称之为“油莎豆”。
油莎豆中含有较高的淀粉、糖分,所以其生吃回甘,而且越嚼越甜。
作为油料作物的油莎豆含油率并不高,仅为25%-32%,明显低于我们常用的三种油料作物(大豆的含油率一般在35%-40%,油菜籽的含油率一般在45%左右,花生的含油率一般在40%-50%),但其胜在亩产量高,平均亩产可以达到700公斤,一亩油莎草的产油量相当于4亩大豆的产油量,也相当于7-10亩油菜的产油量。
油莎豆榨的油,营养价值堪比花生油,Ve含量堪比山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0%以上,是榨取高端食用植物油的重要原料。榨油后的饼粕不仅可以用来提取淀粉、糖等营养物质,还可以用来酿酒,酿酒后的酒糟又可加工成畜禽饲料。
油莎草叶片长,植株高大,亩产鲜草3000公斤,干草1000公斤,茎叶中含7.6%-8.9%的粗脂肪,10.6%的糖,9.8%的粗蛋白和19.3%的粗纤维,是牛、羊等家畜的优质饲料。
晾干后的油莎草叶子也是编织手工艺品的理想原料。
专家表示,种植一亩地的油莎草相当于种了4亩地的大豆,外加7分地的玉米。
油莎草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其还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的环保价值。
油莎草的根系发达,分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播种后2-3个月就可以覆盖地面,可以有效防风固沙,发挥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近日,长江日报-长江网报道,在在1.03‰含盐量pH值8.71的重盐碱地里,它们均能正常生长,亩产干重分别为410.4公斤和519.9公斤,要知道如此浓度的盐碱地连杂草都无法生长。按照5元/公斤的收购价格,撂荒多年、没有任何种植收益的贫瘠边际土地也能给当地的村民带来每亩每年2000多元的收入。
相比于花生、大豆等其他油料作物,油莎草的地下须根可以释放一种清香的特殊气味,使整个植株免受病虫害的侵袭,在种植过程中基本不需要施用农药,是开发绿色、有机食品的理想植物。
可以说,油莎豆既能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为我国食用油安全提供支撑,还能为家畜提供优良的饲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各地曾掀起过种植油莎豆的热潮,不过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油莎豆的种植又陷入了低谷期。
有如此多利用价值的油莎豆为何没能在农作物中占据重要地位呢?主要因为油莎豆具有“三难”。
1、收获难。油莎豆是油莎草地下茎的末端膨大形成的“果子”,同花生一样长在地下,但同花生相比,油莎豆的个体小,新鲜油莎豆只有1-2厘米长,而且油莎豆同茎的连接力不强,无法像花生那样拔起时能将花生果带出地面,所以采收非常困难,农民采收只能过筛子筛,费时费力。
直到目前,油莎豆的规模化生产环节装备依然是制约油莎豆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2、晾晒难。油莎豆的含水量高,且外壳坚硬,自然晾晒时间长达三周,乃至一个月的时间。油莎豆每年的收获时间在10月份,彼时北方地区的气温已经比较低了,油莎豆内的液体会因为霜冻而结成冰晶,扎破细胞后,细胞内的水分外溢,使得油莎豆失去利用价值。
3、储存难。油莎豆中脂肪含量和糖的含量都比较高,加上不易晾干,就使得其很容易发生霉变,且仓储的时候容易吸引害虫。
从2015年至今,有关部门又高度重视起了油莎豆产业的发展。2015年11月2日,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在西北风沙干旱区的生态脆弱区,积极发展耐盐耐旱的饲油兼用油莎豆等沙生植物。
2016年4月11日,农业部印发《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在适宜地区示范推广油用牡丹、油莎豆等,增加新油源”。
在专家眼里,油莎豆不与粮食争土地、不与作物争水、不与油料争替代,是边际土地及低标准农田里的主力军,更是盐碱地里的生力军。
相信随着“中油莎3号”和“中油莎4号”通过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的品种认定,加上专家的推动和国家的重视,油莎豆能为我国沙化土地的利用、生态环境的改善、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国家食用油安全做出贡献。
最后我们再简单说一下油莎草的种植技术。
油莎草适应力强,且基本没有病虫害,所以种植相对比较简单,注意如下几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