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福建省罗源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9 08:23:33    

罗源县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南邻连江县,西南接福州市、闽侯县,西北接古田县,北与宁德市接壤,东隔海与霞浦东冲半岛相望。县境东部临海,有大小海湾9个,岛屿12个,海岸线长129.09公里。

历史沿革

罗源县别号罗川,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

夏商属扬州,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西汉为冶县地,东汉为侯官地。

三国时期。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会稽南部改称建安郡,领县九,侯官在九县中,罗源仍属侯官县地。

晋属温麻地(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或曰罗江县)。

隋时。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郡名改为建安,领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因罗江、温麻两县已统于闽县中,故罗源随之属于闽县地。唐时。高祖武德初年(公元618年)改郡名建安为建州,六年(公元623年)又改郡名为泉州(因福州有泉山,故名),并析出原郡属温麻县地建立连江、长溪,与闽县、侯官、长乐合为五县。

唐大中元年(847年),朝廷准福建观察使之请,割连江县北一乡为罗源场,罗源政区始从连江分离出来。咸通二年(861年),升场为镇,改名永贞,属福建观察使领辖之福州。乾宁三年(896年),以福建观察使为威武军节度使,永贞镇仍属福州。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元龙启,以福州为长乐府,升永贞镇为县,隶属于长乐府。五代天福十二年(947年),长乐府被吴越国占领,永贞县为吴越福州威武军辖地。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两浙西南路辖福建各州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永贞县属两浙西南路福州。雍熙二年(985年),改两浙西南路置福建路,永贞县仍属福州。天禧五年(1021年),为避皇太子赵祯讳,永贞县改名永昌。乾兴元年(1022年),定名罗源县。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益王即位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罗源县属之。
元代实行省辖路、路辖县体制。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福建行中书省,福安府改称福州路,罗源县属福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罗源县属福建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称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州府。


清沿明制,罗源县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州府。
民国2年(1913年)废府设道,罗源县属福建省东路道(次年,改名闽海道)。民国14年废道,罗源县直隶于福建省。
民国22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为4个省,罗源县属闽海省。次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败,罗源县复为福建省直辖县。
民国23年7月,福建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次年10月改为7个),罗源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罗源县又为福建省直辖县。
1949年8月14日罗源县解放。9月,福建省划为8个专区,罗源县属第四专区(1950年4月改名闽侯专区)。
1956年3月,罗源县移属福安专区。1961年11月,改属福州市。1963年8月,闽侯专区恢复建制,复属闽侯专区。
1970年“专区”改称“地区”,同年2月,罗源县归属福安地区(1971年6月改称宁德地区)。1983年7月划属福州市。

行政区划

1950年3月,废除保甲制度。6月,增设第五区;9月,增设第6区,至此,全县划为6个区、64个乡和4个街。

1952年4月,调整行政区划,增设第七、第八两个区,全县分为8个区、66个乡、4个街。同时,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1954年,又增划22个乡。

1955年7月,第五区的飞竹乡划为飞竹、梧桐两乡;8月,撤销第七区,所辖各乡并入第六区;9月,第一、二、三、四、五、六、八区分别改名为起步、中房、碧里、霍口、洋柄、城关、洋头区。  

1956年1~3月,先后撤销松山、起步、洋头3区;设城关镇为县辖镇,辖原城关区的4个街;原城关区各乡与原起步区和松山区合并组成岐余区;原洋头区各乡分别归并于中房、洋柄区。全县划分为5个区、1个县辖镇,56个乡镇,共辖自然村698个。  

1958年5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城关、鉴江2个镇和起步、洪洋、叠石、中房、深坑、松山、泥田、大获、碧里、牛坑、白塔、凤坂、西兰、岭头、飞竹、丰余、斌溪、霍口、香岭、西峰、东宅等21个乡。同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建立6个人民公社,98个生产大队。

1961年5月恢复区一级建制,全县划为6个区,下辖1个城关镇、37个人民公社。同年10月,城关镇升为县辖镇。

1965年7月裁区并社,全县划分为城郊、松山、起步、洪洋、中房、西兰、飞竹、霍口、碧里、鉴江等10个人民公社,原城关镇建制不变。  

1966年6月,城关镇改为城镇公社;城郊公社除划归松山、城镇公社的8个大队外,余下15个大队另组为白塔公社(同年11月更为“红塔”)。至此,全县划为11个人民公社,185个大队、4个街。

1979年4月,城镇人民公社改名城关镇。1981年7月地名普查工作完成后,城关镇定名为凤山镇,红塔人民公社复名为白塔人民公社,在“文大”中被更名的大队亦同时恢复原名。  

1984年9月,全县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建制,各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86年2月,中房乡下大洋村因建下大洋水库需要,拆迁移民在凤山镇建立陈厝村。  

1988年11月,起步乡改为镇,起步、桂林、港头、沈厝4个村委会改称居委会。至此,全县行政区划分为3个镇、8个乡(其中霍口乡为畲族乡),辖居委会和村189个。

1990年,全县共有3个镇,8个乡,177个村,12个居委会,921个自然村。

1992年10月,松山、中房两乡同时改为镇。其中原松山乡的渡头、吕洞、岐后、岐头、树柄、南岐和原中房乡的林家、中房、乾溪、大洋等村委改为居委会。

1994年3月,飞竹乡改为飞竹镇,飞竹、洋柄村委会同时改为居委会。

1998年6月10日,起步镇潮格村拆出水口洋、坑脉里、坪石等3个自然村设立水口洋村。

2000年12月10日,凤山镇岐余村分设余家塘、岐阳、竹兜3个居委会。

2003年4月30日,凤山镇东门居委会划东环路以东地区设东区居委会。

2004年12月17日,凤山镇东区居委会再划岐阳、金凤和闽星小区增设闽凤社区居委会。

2015年,罗源县辖凤山、松山、鉴江、起步、中房、飞竹6个镇及碧里、洪洋、白塔、西兰、霍口5个乡,其中霍口为民族乡。全县辖7个社区居委会、189个村委会。

2018年,罗源县辖凤山、松山、鉴江、起步、中房、飞竹6个镇及碧里、洪洋、白塔、西兰、霍口5个乡,其中霍口为民族乡。全县辖12个社区居委会、189个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