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 大 不 掉
尾大不掉 字面意思是尾巴太大,转动不灵活; 旧时用来比喻下属或部属的势力如果过大,就会对上级或整体造成威胁,导致指挥不灵或难以控制; 现在常用来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成语故事:
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丰富的资源而著称。楚灵王(前540年—前529年在位)统治时期,楚国不断对外扩张,攻占了包括蔡国在内的多个小国。为了巩固对这些新占领地区的统治,楚灵王计划在陈地、蔡地、不羹建筑城池,并有意让弃疾做蔡公。对此,楚灵王问申无宇说:“让弃疾前往蔡地,你觉得如何呢?”申无宇说:“选择儿子没有如父亲那般合适的,选择臣子没有如君主那般合适的。臣听说过,边境不留五种大人物,朝中不留五种小人物。亲近的人不外派,寄居的人不内留。如今弃疾在外而郑丹在内,君主恐怕要加强戒备了。”
显然,对楚灵王的这一决策,申无宇持反对意见。楚灵王又问:“都城的城墙比较高大,这又如何呢?”申无宇说:“在郑国的都城杀了曼伯,在宋国的萧地杀了子游,在齐国的渠丘杀了无知,在卫国的蒲地赶走了献公。从这些事情中来看,树枝大了一定会被折断,尾巴大了一定无法摇动。君主是知道的。”在申无宇看来,如果让公子弃疾在蔡地拥有过大的权力,可能会导致其难以被控制和调动,将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然而,申无宇的忠告并未被楚灵王完全采纳,公子弃疾还是被派往蔡地担任蔡公。结果,公子弃疾的势力逐渐膨胀,导致了楚国内部出现了矛盾和动荡。公子弃疾最终发动政变,杀死了楚灵王,并自立为楚平王(前528年—前516年在位)。
“尾大不掉”在不同朝代的体现形式:
唐代, 同姓分封在文景时代已经显露出弊端,这就是 尾大不掉 ,中央不能掌控地方。各个诸侯国内部并不是贵族式封邑制,而是集权式郡县制。这与西方“我的臣民的臣民不是我的臣民”的封建制完全不同,不可能发展为地方自治的联邦制。因此,汉代封国的发展,其结果不是中央制服地方,就是地方作乱取代中央。
唐朝后期, 统治者沉湎享乐,政治腐败,藩镇割据, 尾大不掉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农民起义加速瓦解。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金朝, 贵族联合专政的政治模式在金国内部仍是主流,地方更是 尾大不掉 ,宗王亲贵秉权枢机,甚至可通过金初的“兄终弟及复归其子”的继承法干预皇位继承,金熙宗与宇文虚中的改制引起了金朝勋贵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