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艾青简介(艾青:中华英才)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6 10:07:26    

百年巨匠——

艾青:大地之子 时代炬火



艾青(1910年—1996年)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代表诗人。1928年考入国立西湖艺术院。1929年赴法国巴黎学习绘画。1932年回国,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赴黑龙江、新疆农场劳动。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诗歌艺术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给太阳》《光的赞歌》等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获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章、葡萄牙自由勋章等国际文学奖。



《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题写“百年巨匠”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纵岁月流逝,任一段历史的脚步渐渐远去,又有谁不熟悉这句诗和它的创作者?又有谁每次重读时不会为它所饱含的深情而动容?

时值诗人艾青诞辰113周年之际,《百年巨匠·文学篇》应时推出《百年巨匠——艾青》,循着诗人的人生轨迹与创作方向,探求时代给予这位“大地之子”的烙印,感知从其炽热的知识分子胸膛所迸发的深沉情怀。

艾青夫人高瑛与《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

他的人生刚刚拉开帷幕,就被命运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1910年,艾青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地主家庭。由于难产,他的到来被算命先生定性为“尅父母”。就这样,被父母弃养的他,意外被一位贫苦的农妇收养并被抚养到五岁。这一段人之初的温存与质朴的人性光辉,便成了他一生的情感依托和生命源泉,促使他真正从农民和土地的情感角度出发,真切地感受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的内忧外患,萌发出他所特有的抗争精神。

少年时代,艾青在校园里就开始接触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其懵懂的对封建旧势力抗争的意识渐渐苏醒。适逢当时的中国经历着军阀混战、内忧外患,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思想的邂逅令他精神上发生了巨大转变,他决意与旧社会的价值观决裂,并不惜背离父母和故土。

齐白石与诗人艾青

19岁的艾青先从金华奔赴杭州,在国立艺术院学习美术,受时任校长林风眠的启发,远渡重洋,赴法留学。在巴黎的三年,是艾青物质上极为匮乏而精神上再次发生大震荡的时期。由于观念冲突,家里中断了学费资助,艾青只好半工半读,过着落魄的日子。与此同时,他广泛接触法国、苏联的小说、诗歌和“后期印象派”绘画,深受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伦的影响,明确树立了以诗的方式表达对人类和社会的严肃关怀,其反叛精神日渐形成。

1932年,风华正茂的艾青带着满腔热血踏上归国的列车。然而很快,家乡沉闷的气氛和令人窒息的旧思想驱遣着他再次踏出家门。他率先在丁玲主编的《北斗》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新诗《会合》,这标志着他早期创作的开始;又与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青年在上海组建“春地艺术社”,却因思想左倾而被捕入狱。

三年的监禁生活没有令他屈服,严重的肺病在他顽强的意志面前也最终却步。而他在逼仄、压抑且混乱的环境下创作出了29首诗和两篇散文诗。其中,最为著名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先于作者出狱,发表在1933年5月的《春光》杂志上。一时间,诗中所流淌的超越个人和阶层的深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待到1936年出狱后,他自费出版的个人诗集《大堰河》立即在上海文学界引发了重大反响。

“诗人永远是他生活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诚如其心声所表达的那样,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目睹侵略者的铁蹄猖狂践踏着中国大地,艾青以笔为刀,以诗为剑,于硝烟中、于颠沛的征途中,守卫着祖国的山河。“蓬头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等形象陆续出现在他的笔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向太阳》《我爱这土地》等经典诗篇在这一时期接踵而来,试图通过贴近民众生活的意象,唤起民众站起来、守护祖国的决心和勇气。

1940年代艾青与劳模在延安合影

1941年,艾青奔赴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里,他创作了《我的父亲》,向组织表明了遵从信仰而非家庭指引的心迹;他聆听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进而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之际,艾青满怀激情地创作了诗歌《国旗》。他一面担任新创刊的《人民文学》的副主编,一面大量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多次访问苏联、拉丁美洲等地,与国际左翼诗人聂鲁达建立了深厚友谊。

自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艾青被下放到新疆石河子,沉寂了20多年。在这段不能写诗的日子里,他在右眼失明的情况下,于辛苦劳作的间隙查阅法文大辞典,研究罗马史。晚年的艾青重返诗坛,创作了《红旗》《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篇,以愈发沉郁的诗风抒发了诗人对真理的渴望,对新时代的讴歌。

艾青用一生留下了20部长诗,近千首短诗和30多种著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创作时间最长、艺术成就最大、影响最广泛的诗人之一。诚如诗人自己所言,“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最为真实的记录。”因此,苦难与希望,血的泪痕与炽的火焰,构成了艾青诗歌的情感与意象的主基调。他不仅是傲立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大形象”,也是享誉国际诗坛的“歌唱家”,用诗代表亿万人民的心愿。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聚焦文艺巨匠,重温诗歌等文艺作品,谛听远去的时代的声音,不仅是《百年巨匠》文化工程的目标与主旨,更是其传世的使命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