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香菱宛若一朵清水芙蓉,温和纯真、聪明俊秀,是《红楼梦》中最具美好情怀的一个女子—— 眼高于顶的凤姐评价“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就连阅人无数的贾琏也觉得“薛大傻子”辱没了她。
“金陵十二钗副册”批香菱之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菱儿时在父母身边也曾有过一段如昙花一现的短暂幸福时光。然而就在四岁那年的元宵节之夜,这一切便全都戛然而止。香菱从此被无良的拐子拐走,骨肉分离、辗转流落在他乡,开始了半生飘泊、令人伤痛哀惋的命运。
十二三岁时,香菱被拐子在两天里先后卖给了青年乡绅冯渊和富豪子弟薛蟠。号称呆霸王薛蟠仗势打冯渊、抢走了英莲。从此英莲便改名香菱,成了薛蟠这个粗俗不堪的纨绔子弟的小妾。当初薛蟠为争抢香菱不惜夺人性命,可香菱到手后也不过才新鲜了十几天、就看得跟马棚风一样了。
然而无法无天的薛蟠有一天究竟也遇到了克星——调戏反串小旦的柳湘莲不成,反被柳湘莲诱至偏僻处暴打而大丢其丑。呆霸王薛蟠羞愧难当、便以学做生意为名外出避羞。薛蟠外出,香菱却是因祸得福。也正因如此,香菱才终于有机会跟着宝钗进入大观园与众多优秀姐妹相伴,并且有幸拜黛玉为师,实现了她学诗和加入诗社的愿望。
二
香菱为什么会对诗痴迷?其实说来并不奇怪,《红楼梦》中开篇即讲香菱的亲生父亲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香菱原本出身于诗书之家,幼时耳濡目染、饱受熏陶。书中也交代了鄄士隐“本有宿慧”,一经跛足道人的点拨,便已大彻大悟、解出《好了歌》之深义。而香菱的慧根亦如其父——当她骨子里的灵性一经点燃,便展示出如明月般璀璨夺目的光彩。
对待香菱的求师,黛玉坦然接受,谦虚表示“我大略可以教得起你”。愿意不辞辛苦指点香菱的背后,是对香菱一片赤诚之心的珍视和爱护。由此事亦可知黛玉表面高冷,本质却是无比的热情和真诚。
黛玉写诗重在抒发自然真实的情感。香菱选择拜黛玉为师,也的确是别具慧眼、心有灵犀。于是,当《红楼梦》中两个最富有诗人气质的女孩相遇在大观园之后,在她们之间便上演了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师徒佳话。
黛玉对作诗的主张,概括起来就是:词句新奇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辞害意”。
宋朝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跟黛玉主张的‘不以词害意’并且提倡以盛唐诗人为师互为印证。
黛玉指点香菱读诗要先读王维、次读杜甫,再读李白。有这三个人做底子,再把淘渊明、应、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就不愁不是诗翁了。而以唐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位大诗人的诗作为基础,目的就是要从开始学诗就建立起良好的格局和素养。
香菱跟黛玉学诗前,私下也曾读了不少诗,但因不加选择、不懂取舍、所以对如何做诗依然充满了困惑、并且落入了‘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种浅近的格局。黛玉的一席话切中要害,在她的指引下,香菱很快就找到了学诗正确的入门途径。
按照黛玉的指导认真读了王维的诗后,香菱的感悟真的非常有趣。她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我看那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来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过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好运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好运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香菱四岁被拐子拐走,再到十几岁进入薛家,其间始终没有读书的机会。然而她关于读诗的感受,却发乎自然,不止是抓住了要点、还格外新颖独到。由此可见香菱对诗词之美的确有着超强的感受能力和极高的悟性。正如香菱所讲,王维所用来描绘景物的词汇,恰“似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浅显精炼、却余味悠长。
将从未进过一天学堂、却对学诗孜孜以求的香菱和终日混迹于学堂、却只能做出“哼哼韵”的薛蟠相比,实在是云泥之别、立见高下。然而两个人的身份却恰恰相反,实在是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因知香菱有了足够的领悟,黛玉便以“月”出题,让她尝试做诗并给予点拨。香菱究竟是怎样一步步领悟到做诗之法的呢?笔者试将香菱所做之三首诗做解析如下: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译文:月亮挂在天中央,散发着凄凉的寒气。月光皎洁,投下一片斑驳的影子。诗人常思玩味以助诗兴,但是贫居不仕的人望着月亮只会徒增忧愁。不管是翡翠楼上还是珍珠帘外都能看到一轮圆月。美好的夜晚何必点起银白色的蜡烛?晴空中的月光辉煌灿烂,清楚地照映着画楼栏杆。)
香菱的这首诗,将“翡翠、玉镜、珍珠、冰盘”等前人描绘月亮的华丽词藻生硬堆砌在一起,为写月而写月,没有自己特别的思考或感受。仿佛精心制作了一个假人,通篇读来只觉呆板庸俗、没有情感和灵魂。
黛玉给出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做为老师,黛首先是给予鼓励,然后指出问题,紧接着又说明了解决的方法。于是,便有了香菱以下的第二首诗。
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译文:深夜,独自站在窗边,只见银色的月光混着水一般的清辉泼洒而下;梅花香若有若无地飘来,柳条在微风中轻摆、渐渐拂干了露水。台阶洁白无暇,使人疑心用白粉涂拭,栏杆像玉一般洁白,如同用清晨的轻霜抹过。醒来时,西楼人迹已绝,只有那月的轮廓依然历历在目、隔帘而望。)
香菱初学时,原本以为诗必要对仗工整、严守韵律,经黛玉点拔后理解深了一层,认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于是,一番苦思终于做出了这一首。
香菱的第二首诗,比前一首明显有了进步。诗中“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一句,以梅花、柳带渲染,结合了味觉、触觉,景物描写细腻生动,月下之景充满了朦胧美好的氛围;“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一句,用“残粉、轻霜”来与月色做比也显得作者在描绘景色时十分用心。
这一首在景物描绘上明显使用了许多技法,然而通篇突出的都是技巧,,缺少情感的带入,给人的感觉依然是在为写月而写月,难以令观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之目的,终究还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没有情感的参与,景色写得再美也缺少气质和灵魂。
对初学者而言,需要先掌握一些表达的技法,但技法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技法最终还是为表达情感而服务;不能因为追求技法的精巧,而将情感分割开来。这也像我们在观看摄影师拍的风景照片时,画面再美,如果没有生命的参与,看多了也会乏味生厌,有了情感的诗歌才真正有了个性和灵魂。
黛玉对这首诗给出的评价是:“也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黛玉依然首先是肯定和鼓励。然后指出问题所在——过于穿凿了。学诗学到这个阶段,往往很多人会止步于此。情感的表达与写景的自然结合,只有发乎心,才能和谐。而情感恰恰是一个人性情的自然流露。是任何技巧也不能代替的。最终决定一个诗人水准的关键也正在于此。
而黛玉的诗之所以拥有一种格外动人的力量,就因为她正是情景相融的高手。比如在她的《葬花词》中,这样的例子就比比皆是。如:“花射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开篇触景生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是移情入景;“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又以哀景衬托哀情。可以说,在黛玉的诗中,无景不情,所以处处动人,令人难以忘怀。
学诗到达这一步,老师指点迷津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提升只能靠学习者的悟性与修养了。那么香菱究竟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看她的第三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月光璀璨,即使想要遮掩也掩盖不了。月亮表面看起来是那么美丽优雅,实质上却孤单冷清,不胜其寒。在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捣衣之声不绝于耳。月半残、鸡鸣早;五更将尽、已是黎明。那泛舟江上的旅人,在秋月的照映下听到渺渺笛声,不由想起了家乡。独上高楼的女子倚栏望月,心中无限辗转思念着羁旅之人。就是嫦娥,看到了这人间的悲欢离合,也不禁要自问:“为什么不能使人们永不分离、团团圆圆呢?”)
对这首诗,文中说的是众人皆评: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这首诗首句即移情入景,写的是月,却仿佛在说香菱自己——如月亮一样优雅美好,然而却身世悲凉、内心孤单。颔联、颈联视角轻松转换,有从月亮的视角自下而下描绘出的广阔空间意象,又有观者自下而上视角观望的情感回应。在诗中景物组成的意境空间里,既有静又有动;有引人暇思的声音,如捣衣之声、窗外鸡鸣、江上笛声;又有鲜明的色彩,“千里白”、“绿蓑江”“红袖楼头”的渲染和对照。景象历历在目、情感则真挚动人。
全诗句句都没有直接写月,却以哀婉的情感将月种种意象串连在一起,句句又都与月紧密相关。读此诗,作者的情感仿佛能够直入读者心扉,而且似有余音绕梁,令人无限感动、伤怀。实在是堪称优秀。
三
清代学者王国维有一个著名的做学问“三境界说”: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境界”串起来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过程。
香菱学诗的过程恰好也体现了这三个境界。初做第一首时,香菱充满学诗的激情和欲望,所做的诗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可是,对初学者来说,没有尝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思考。正如胡适《尝试集》中的白话诗,现在看起来,那些诗既没有什么技巧也没有什么内涵,但尝试白话诗本身就是一种开天辟地的创举,没有这些看起来幼稚得不象诗的白话诗,就根本不会有后来现代诗的蓬勃壮大和发展。有问题是学习者的必经之路,发现问题然后努力解决才是最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与众不同的是香菱对学诗的痴迷态度——明白第一首诗不好后,她既没有打退堂鼓也没有失去信心,而是:
连房也不入,就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宝钗形容:“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她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自然另作呢。”这表现实在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实写照。试想,求学者若如此用心又岂能没有长进呢。
到了第二首,香菱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的痕迹。只是又有些用力过猛——没有情感的自然流露,当然就显得过于穿凿、做作。然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否定,才能由浅入深、沉淀出足够的知识和积累、一步步进入写作的高级状态。
而香菱又一次遭遇挫折,却依然只是全身心沉浸在对诗的思考之中,没有半点抱怨或者气馁——
香菱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各自散后,香菱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这段描绘,生动刻画了香菱学诗时专一的行状和境界。说实话,在整部《红楼梦》中,我一直觉得香菱学诗这一段是最令我感动的部分之一。香菱学诗的那种全力以赴、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不止是看到了诗的魅力,更领略到了香菱身上所蕴藏的执着纯净和美好。正因为她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才会在“众里寻他千百度”后,进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实现愿望,写出了朝思梦想、名副其实的好诗。
四
结语:香菱学诗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是有黛玉这样的良师把关、指点,可以说是方法好。
二是香菱自己求知欲强、专一、坚定,可以说是态度正确。
三是香菱本身诗意的天份与气质,拥有卓越的悟性和思考能力。
正是这三者的结合,让香菱在短时间里创造出了令人感叹的奇迹。在这三个因素里,香菱自身的积极努力又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由香菱学诗,我们可以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当你不懈坚持一件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而这也正如和我一样在头条平台里坚持写作的许多作者——只要像香菱这样心无旁鹜、坚持不懈,再加上积极的思考和正确的方法,相信每一个心中有光的人一定都会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