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真空试验。本报记者 薛婧摄
□本报记者 薛婧
5颗卫星在进行桌面联试、1颗卫星在进行环境试验、10颗卫星在做方案设计……记者日前在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大卫星)了解到,目前该公司手握100多颗卫星订单,企业正抓紧研发、生产,预计今年将交付20颗。该公司投资两亿元建设的研发试验总部基地也已建设完成,投产后将具备年产180颗500公斤量级卫星的能力。工大卫星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卫星智造基地,为国家低轨卫星星座快速组网提供关键支撑。
工大卫星成立于2020年12月,是哈工大卫星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哈工大卫星技术团队组建,致力于提供卫星研制全过程解决方案,是国内领先的星座及整星设计、批量化AIT和在轨交付服务提供商。
公司成立4年多来,已承担十余个型号百余颗商业卫星批产任务,先后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黑龙江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企业技术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凭借“适用于批量化生产的柔性化卫星平台技术”项目,获得第六届“创客中国”全国总决赛企业组三等奖(创客中国全国50强)和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初创组三等奖。荣获“2024中国商业航天TOP30”称号。
2023年9月,为进一步提升科研生产能力,工大卫星投资建设研发试验总部基地,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已竣工,将通过“5G+智慧制造”技术赋能,实现卫星柔性化、批量化、数字化智造技术的全面应用。
总部基地设置了6000平方米十万级洁净间,用于卫星研发、测试、总装和各类试验。同时还设置了3个独立AIT总装测试车间、1个环境试验车间,可以满足单星研制、多品种规模化定制和大规模定制等多种生产模式需求。
热真空试验系统、卫星疲劳试验系统、EMC暗室、质量测试系统、精度测试系统、磁试验系统、太阳翼展开系统、垂直提升库……基地里各种充满科技感的生产设备让人仿佛置身于科幻电影的实景片场。这里具备1吨以下卫星设计、总装、仿真验证、集成测试和试验于一体的卫星一体化设计与研制环境。
“今年,我们还将继续推动数字化建设,实现卫星可批产化架构技术、脉动式柔性化卫星生产线技术、全流程数字化智造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卫星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工大卫星总经理助理王群介绍,作为我省唯一的卫星制造总体单位,工大卫星在带动哈工大相关卫星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的同时,还牵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汇聚龙江,入驻哈尔滨新区“中国星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及‘商业航天’,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商业航天的相关表述相比,措辞从‘培育’到‘推动’,从‘未来产业’到‘新兴产业’,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商业航天产业重视程度的提升,也表明商业航天已从概念阶段走向实际应用阶段,即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王群表示,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商业航天即将步入黄金发展期,在此背景下,工大卫星将紧跟国家战略,借助商业航天发展趋势,持续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制造水平,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我省卫星制造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