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闻社财经
海闻社观察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投资圈因一场围绕人形机器人的激烈辩论而沸腾。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毫不留情地对人形机器人行业泼了冷水,直言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认为其商业化路径并不清晰。而经纬创投创始人张颖则在朋友圈公开回怼,力挺人形机器人赛道,双方观点的激烈碰撞,让不少投资者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投资前景产生疑惑。
大佬激辩,观点针锋相对
朱啸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旗下天使基金在过去几年投资了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但最近几个月都在退出。他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前景表示严重质疑:“我问这几个 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单台售价过高,且落地场景模糊,缺乏真实的市场基础,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化。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一些投资人、创业公司老总纷纷反驳。经纬创投张颖在朋友圈回应:“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大赛道,百花齐放,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时间拉长,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同时,他还质疑朱啸虎的言论可能损害其行业声誉:“以后机器人赛道的优质公司谁还会跟他聊?”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也公开 “回怼” 朱啸虎,认为其更适合追求短期回报的项目,而人形机器人将在五年内无处不在,掀起一场工业革命。
曾被金沙江创投投资的星海图发布了与该机构合作始末的澄清公告,公告显示,金沙江创投于2023年11月参与了星海图天使轮融资,于2024年5月提出股权投资退出的诉求。该公司予以积极配合,并在2024年9月协助其顺利完成股权投资退出。也就是说,金沙江创投投资星海图之后,半年左右就要求退出了,并在不到一年后完成了退出。
炒作降温,市场回调明显
人形机器人概念在过去一段时间经历了大幅炒作,吸引了大量游资和机构的参与。但近期,人形机器人板块回调明显。
也许是受周末事件影响,今天,人形机器人板块低开,跌幅一度据同花顺概念板块第一,恒工精密跌逾13%,东港股份、龙溪股份跌停,汉威科技、中信重工、卧龙电驱等多股跌幅居前。人形机器人指数也从2月26日的最高点2196.628点跌至今天的1936.636点,跌幅达12%,但从去年9月的800多点开始算,目前涨幅仍然翻倍不止。
股价方面,近期,部分核心公司股价也出现下滑。天和磁材最新价较去年9月24日以来的最高点已经回撤56.39%,传智教育、万达轴承、南京化纤回撤也超过40%,爱仕达、骏创科技等回撤逼近40%。
不过,尽管回撤明显,但自去年9月24日以来,不少个股仍然涨幅惊人。骏创科技涨幅454.07%,万达轴承上涨也超过400%,双林股份、美力科技、福莱新材涨幅超300%,板块内71只个股涨幅超100%,占比超四成。
券商看好,未来仍存机遇
尽管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券商对人形机器人行业依然普遍看好。中信证券认为,2025 年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加速,“机器人牛市” 或已开启,预计 2025 年全球机器人出货量将超 2 万台。开源证券指出,DeepSeek 的诞生推动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小脑” 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中信建投证券建议关注具备零部件低价供应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
从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据分析数据,我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生产国,2024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约 27.6 亿元,并有望在 2030 年成长为千亿元市场。3 月 26 日晚,魔法原子推出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机器人,并宣布启动 “千景共创计划”,预计今年将有 400 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商业场景。这一举措表明,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正在逐步推进。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不完全统计,2024年1月份至10月份全球人形机器人公布的融资事件总金额折合人民币超过110亿元,融资大部分集中在人形机器人本体领域,其余分布在通用具身大模型、关节模组、传感器等领域。其中,发生在中国的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进入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更加“热闹”,投融资热度很高,今年以来机器人赛道的融资事件数已经达到了102起,远超去年同期的75起;其中涉及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融资也有超过20起,而去年同期只有不到10起,显示出资本高涨的热情。
不过,部分 VC 机构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投资趋于谨慎。与热门的 AIGC 赛道相比,机器人或具身智能实际完成融资的数量偏少,即便一些质地尚可的项目,在融资时也难以获得理想的对价和金额。IPO 节奏偏慢,进一步限制了退出渠道,这使得 VC 机构在投资时更加谨慎。
与此同时,行业两极分化严重,头部企业如宇树科技、优必选和智元机器人凭借技术和资源优势,率先占领市场,获得大量融资。而中小型企业则面临融资困境,难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人形机器人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克服诸多挑战。技术成本高、落地场景有限、商业模式不成熟等问题,依然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迎来爆发。
这场资本大佬之间的辩论,不仅反映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分歧,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思考。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关注行业潜力的同时,也需保持理性,谨慎评估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