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观察丨十年展会,见证中国起重的全球攀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2:24:00    

4月16日,第十届中国·长垣国际起重装备博览交易会在长垣国际会展中心启幕。

展会入口处,卫华集团工程师游华云正专注调试一台搭载自研库管系统的WEIHUA重载空间机器人。这台设备集成高精度传动与AI控制算法,凭借伺服电机驱动和快换吊具装置,能够自动完成无人化搬运、分拣及立体堆垛,生动诠释着“黑灯工厂”的智慧场景。

回望十年前首届展会,彼时最先进的起重机仍依赖工人现场操作。如今,以这台智能设备为缩影,中国起重装备已然大步迈入“数智时代”。

本届展会以“数智赋能、绿动未来、质赢天下”为主题,吸引行业目光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中国制造向智能化、无人化转型升级的坚定步伐。

一个展会的十年进化

2014年,首届展会在临时搭建的6000平方米展棚里举办,场地略显局促,参展企业130家,签约金额1.86亿元。当时的长垣,虽然已是“中国起重机械之乡”,但产品多集中在中小型起重机领域,技术含量不高,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

“那时候外商来参展,问得最多的是‘你们能做多少吨级的’。”卫华集团董事会主席韩红安回忆说,“现在问题变成了‘你们的智能控制系统有什么创新’。”话语间,满是感慨。

十年间,展会规模扩大了6倍,占地3.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展馆拔地而起;参展企业数量增长2.5倍,达到325家,其中不乏国际知名企业;签约金额更是翻了44倍,达到82亿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起重装备产业的整体跃升:从跟跑到并跑,在部分领域实现领跑。

以技术创新为例,卫华集团研发的重载空间机器人,精准度能达到0.5毫米,比传统设备有了大幅提升,实实在在解决了物料搬运作业精度不够的难题;河南矿山在节能与轻量化技术上取得了实际成果,他们的起重机产品重量减少45%,能耗降低30%,既节省材料又省电,给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可行的经验。

产业链也跟着变。以前配套设备大多靠外地供应,现在长垣自己就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生产链条,1000多家配套企业紧密合作,订单交付时间缩短了一半多,成本也随之降低。

现在的长垣展会,不只是卖产品的地方,更成了全球起重装备行业交流、合作的大平台,吸引着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

三个展位里的产业变革

在法国企业施耐德的电器展厅内,高级工程师吴明亮正通过大屏幕,向行业专家演示最新抓斗控制技术。

“这套系统集成了施耐德先进的自动化与数字化技术。”吴明亮介绍道,高精度传感器与智能算法,能实时感知抓斗状态,以毫秒级速度动态调整。闭环控制策略让系统稳定性大幅提升,即便面对复杂工况也游刃有余。

谈及多年的参展感受,吴明亮赞叹道:“中国制造正在重新定义精度,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不远处,河南省大方重型机器有限公司门前围满了观众。销售副总滕云指着现场展示的设备,目光坚定地介绍道:“这里采用了我们自主研发的320吨位设备,凭借轻量化设计、超大作业半径和广泛覆盖范围的优势,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浙江巨源项目,为超大型构件吊装提供了高效稳定的解决方案。”

已在长垣扎根近二十年的滕云,2004年一毕业便投身起重行业。从传统机械到智能设备迭代,从国内市场到全球竞争,他见证了长垣起重产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式发展。“如今的行业,长垣的技术始终站在前沿。”

他感慨道,“我们不仅拥有最新型号的产品矩阵,更在智能感知、远程运维等领域持续突破。未来,我们将在智能化方向持续发力,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的智慧起重解决方案。”

最热闹的要数新科起重展区。他们推出的“S系列节能型葫芦”凭借核心技术突破,成功替代进口电机,有效解决了设备运行时发热卡顿等常见问题。经实际验证,该产品较传统设备能效提升超20%,维护成本降低近一半。研发部部长胡哲涛介绍道,“这套系统已出口至20余个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畅销。”

场论坛引发的思想一碰撞

展会现场,一边是展销区热火朝天的交易场景,一边是研讨区思维交锋的热烈氛围。

在当日上午启幕的“中国起重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会场内座无虚席。这场由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长垣市起重装备制造行业协会等联合主办的研讨会,聚焦行业前沿议题。

研讨环节,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各抒己见。“起重装备的智能化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要着力构建‘人机协同’的智能制造新生态。”与会者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起重装备领域的应用前景,探讨如何借助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台下,来自江苏的采购商听得频频点头。“我们钢厂正计划升级吊装系统,”他透露道,“这次专程来寻找一套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智能起重机,希望能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论坛上,专家与企业代表分享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引发强烈共鸣,现场互动气氛热烈。论坛结束后,组委会统计显示,仅这一场研讨活动,就促成了数十对供需对接,切实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个小城的全球志向

穿梭在长垣国际会展中心的展台间,机械运转的嗡鸣与热烈的洽谈声交织,一幅鲜活的产业图景徐徐展开。

与多位参展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后,不难发现他们心中共同的感慨:“十年前我们办展会是为了卖产品,现在是为了定标准。”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长垣起重产业的蜕变之路。

这话绝非空谈。

如今的长垣,早已不是那个单纯依靠低价竞争的“制造基地”,而是成为掌控核心技术、引领行业标准的“智造高地”。据统计,长垣年产起重整机30万台、零部件170万台(套),从电机、减速机到智能控制系统,50类产业链产品除钢材外全部实现本地配套。10万人的销售大军带着“长垣制造”走向全球,2600多个销售网点遍布国内外,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70%。

从客商眼中的“钢铁苦力”,到如今制定行业标准的“智能专家”,长垣起重装备产业的蜕变,正是中国制造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生动实践。这不仅是一座小城的奋斗史,更是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生动缩影。

■采写手记

在跟踪报道展会的短短一天多时间里,记者最深的感受是:中国制造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质变”。从参展商到采购商,谈论的不再是价格和产量,而是标准与创新。这种变化,或许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