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江阴,有一个900多岁的江南名镇——祝塘镇。很多本地人都说祝塘就像隐姓埋名的“武林高手”,因为这里是中国旅游文学的开拓者、一代游圣徐霞客的祖居地,而徐家先祖当年聘请的家塾老师施耐庵,正是在祝塘撰写了他的心血之作《水浒传》中的重要篇章。为了深入探寻这段历史,3月25日,江南时报记者采访了《祝塘九百岁》一书的作者李中林。
徐霞客立像
江南古镇藏故事
“水浒”传说有来头
有关施耐庵的传说,在祝塘地区非常丰富。许多当地的老人,打从儿时起,便在镇上、村里长辈的讲述中了解施耐庵在这里创作的故事。这些故事至今仍口口相传。
李中林1944年出生于江阴祝塘,是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退休前是祝塘中学的历史老师,对文学创作更是满怀热忱。一生扎根于此的他,对家乡的热爱溢于言表,这份热爱不仅化作课堂上的声声教诲,更倾注于地方志的编纂事业之中。他先是花6年时间编纂了约170万字的《祝塘镇志》,之后又为两个村各编写了村志,字数分别达到40多万字和50多万字。在此基础上,他又有所创新:“譬如《祝塘九百岁》,我用史志与文学相结合的形式写,江阴又有几个乡镇跟进模仿。当地方志有了文学性的加持,感兴趣的读者增多,其内容自然更容易广泛地传播。”
在祝塘镇,施耐庵留下的最显性的物质遗存,当属那棵传说由他亲手栽种的古银杏树。古树下,李中林向记者介绍道,古银杏所在的这块大宅里东南高地,早先建有徐氏祖庙,这棵银杏树的位置就在祖庙后面。以古银杏为中心,现在修建了一个梧塍园,其中有徐霞客立像,还有新造的梧塍亭等。
梧塍亭
在李中林的讲述中,这棵古银杏充满了故事。当年,徐家八世祖徐直专程到杭州,去恭请施耐庵来江阴祝塘给儿子徐麒做老师。施耐庵随身带了两棵银杏树苗到祝塘,和主人徐直一起,栽种在梧塍东南的高地上。徐直是东家,他的银杏栽在东边;施耐庵是西席,他把树栽在西边。现在,徐直手植的银杏已无觅处,而施耐庵种的这棵依然健在。
李中林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曾在1952年10月,特派人民文学出版社聂绀弩,中央文学研究所钱锋,人民日报社谢兴尧、徐放,到祝塘调查施耐庵的生平材料。聂绀弩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对《水浒传》一向有研究兴趣。他们一行在祝塘历经两个月左右深入调查,颇有收获。他们在祝塘徐洪春处调查到一副对联,联语为:读宋学士赞言,高风世仰;观施耐庵卜兆,大地名扬。写这副对联的人叫奚黼恩,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秀才。据徐家后人讲,这副对联每年只挂一次,就是在农历三月初十,徐家上坟祭祖那天。联中“宋学士”是指宋濂,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和施耐庵都曾应聘在梧塍大宅教过书,由这副对联可以得到某种印证。“读宋学士赞言”,是指宋濂70岁时写有《送徐生》一文,送给他的学生徐麒。“观施耐庵卜兆”一句,可以看出施耐庵和善看“风水”的刘伯温一样,有“神异之才”。其次是1930年出版的一本书——《澄江夜话》,由江阴人徐再思编著。书中关于施耐庵的传说有《施耐庵作〈水浒〉》《施耐庵所择祭日五百年中不下雨》《大宅里与施耐庵》。
传奇笔墨写“水浒”
故事与遗憾并存
祝塘中学(1944年创办)首任校长方骥龄在他的回忆文章中为读者揭开了《水浒传》创作背后更多有趣的故事。“据我们家乡的传说,《水浒传》里的故事,很多采自江阴地区的实事而加以夸张渲染,如三打祝家庄、大闹曾头市。祝家庄便是我所居住的祝塘镇,原是祝家庄;曾头市在璜塘附近,离我家乡约5公里。《水浒传》中两场有声有色的战斗,其实是这两个地方乡民的大械斗。至于武松打虎,也非事实,据传,有一次施耐庵散步到景阳冈上(景阳冈是徐氏挡“风水”的一条高岗,上面满植松树,现尚存在,但已无松树,且已渐平坦),见一条大狗卧在树荫下面,松树随狂风舞动,影子散动在卧狗身上,施耐庵灵机一动,才幻想出景阳冈上武松打虎的一段奇文来。讲到做人肉包子的十字坡黑店,我们家乡附近,确也有一个十字坡,附近姓顾的人为多。再说到智取生辰纲的黄泥冈,这儿以出产善斗的蟋蟀而著名,就在我家住宅后面。”
李中林又补充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施耐庵在江阴生活期间,极有可能品尝过当地的梧塍米酒。这一细微的生活片段,或许恰好能够解释《水浒传》中好汉们大碗豪饮米酒,以及频繁使用“吃酒”这一极具江阴地域特色方言的现象。
然而,李中林在采访中也略带遗憾地告诉记者,尽管施耐庵在祝塘留下了诸多痕迹,可有关他生平事迹的详实材料实在是少之又少,即便搜集到一些零星记载,彼此之间也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追根溯源,这主要归因于那个时代的文化格局。彼时,投身小说创作的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文人,他们虽富有才情,却缺乏足够的社会影响力与记录自身的资源;而上层文人雅士则将主要精力倾注于诗词歌赋的创作,热衷于在高雅的文学领域展现才华。这种阶层与文学偏好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像施耐庵这般小说作者的个人故事,难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完整、准确地流传下来。不仅仅是施耐庵,众多古代小说作者的生平都仿若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这无疑给后世之人研究他们的创作心路历程、思想演变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文化传承出新招
古镇焕发新活力
在祝塘镇,名人传说与米酒香气交织出江南小镇的独特韵味。这里既有施耐庵的传奇故事与珍贵遗迹,又有诸如承先桥、银杏古树等承载着岁月记忆的历史地标,更有新四军抗战遗留下来的红色文化资源,三者相互交融,熠熠生辉,共同构筑了独特的“红色记忆+古镇风情”的文化特色。
近年来,祝塘镇紧跟时代步伐,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大力投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中。祝塘镇党委书记何志强告诉记者,通过搭建“祝塘杯”米酒王争霸赛这一交流平台,打造梧塍米酒非遗传习所,以无锡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祝塘米酒酿制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进一步赓续传承;通过持续编印文学期刊《筑塘》,进一步提升了祝塘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祝塘镇举办了梅园游园会、“百姓大舞台”系列活动,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本土梧塍艺术团以其接地气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成为祝塘镇文化惠民的一张亮丽名片。通过精心修缮梅园、海棠园、古镇记忆公园等“三园一寺”风光带,进一步彰显了“江南名镇”的历史文脉,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也为后人了解历史、感受文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从“文人如林”的文化传承到“针织之乡”的产业名片,从“五福岛”的生态画卷到“积分制”的治理智慧,祝塘镇不仅是江南水乡的缩影,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这座江南小镇,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书写着新时代的华章。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摄影 马晓康 潘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