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论语》教育智慧: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6 09:50:32    

《论语》教育智慧: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原文: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6.27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感悟:本章是孔子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阐述。孔子认为,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必须做到“博学于文”,并且“约之以礼”,才不会离经叛道,最终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里的“文”,是指孔子当时用于教学的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进入现代社会,“文”概念更加宽泛,不仅包括古代文化典籍,举凡能够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切知识和理论都应当纳入“文”的范畴。“礼”也不仅指周礼和磕头敬礼之类的繁文缛节,泛指法律、法规、标准、礼仪等一切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规范。

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片面认识,有的校长和老师认为,只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让学生读好、用好现行的教材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让学生再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因为考试只涉及教材内容,不考课外知识。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校花费重金装备的图书室、阅览室等硬件设施长时间闲置,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课外重复作业和电子游戏所占居,结果非但没有带来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厌倦学校生活。这种做法说得轻一点,是对学生不负责任,说得重一点是误人子弟,葬送学生的未来。试想,学生手头上仅有的几本教科书,不仅知识量有限,而且许多知识也只是一家之言,怎么能使学生做到“博学于文”呢?如果只读教科书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话,那么学校大可不必花费大量的财力建设图书馆、阅览室了。

因此,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人才培养观,不仅适合于古代教育,也是今天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首先,学校要引导学生勤奋好学,使其知识渊博,视野开阔,这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教师是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只有引导学生勤奋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同时读书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知识丰富了,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其次,学校教育要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的原则。使学生“博学于文”,只能是完成了教育一半的任务,还要“约之以礼”,引导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明礼守法,做一品德高尚的人。有些老师也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却并没有这样做,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俊遮百丑”。

其实,成绩好不一定品德好,成绩好的学生将来也不一定个个都是人才,有的人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社会上学问渊博、拥有极高学历却做出不合乎道德、甚至违法之事的人比比皆是,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从小没有养成“约之以礼”的习惯,无视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存在,结果“一足失成千古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遵守校规校纪,这不是对学生个性的抹杀,而是培养学生们养成约束自己的良好习惯。其次,要让学生讲究文明礼仪,学会尊重他人、谦虚为人、讲究诚信,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

学习是人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通过学习才能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智慧;礼则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规范,只有人人遵守,才能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地运行。学习和自律,无论何时,都是个人提高修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