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明必吃!这三种传统美食让你一口穿越回童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4:36:00    

春草蔓生,梨花风起,清明食俗,以味寄情。千百年来,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我们踏青插柳,感受春的律动;也扫墓祭祖,传承血脉里的深情。

一口蒿子粑 满口“春滋味”

最近,在湖南湘西的山野间,白蒿迎来一年中最鲜嫩的时节。当地人正忙着用它来制作传承千年的春令美食蒿子粑粑。

总台记者 乐林峰:清明时节,在湖南湘西保靖县,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一道名为蒿子粑粑的美食,这道用蒿草做成的食物,不仅有防蚊虫、保平安的寓意,更是当地人餐桌的绝对主角。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村民们一起,去制作这道春天里的美味。

在湖南湘西保靖县,漫山遍野的蒿草正吐露新芽,整个空气里都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每年,湘西地区的人们都会选择在清明节吃蒿子粑粑,这道时令美食不仅寄托了对故去亲人的思念,更是承载着人们对春天的期盼与故乡的热爱之情。

湖南湘西保靖县村民 杨列:一般早上采摘比较新鲜,采摘白蒿最顶端,最嫩的部分做出的粑粑就会更软糯、更香甜。

将蒿草清洗干净之后,就放进加了少量食用碱的开水里煮,在大约煮了15分钟之后,就把蒿草捞起沥水。

总台记者 乐林峰:在煮好蒿草以后,把米放在石磨里面,磨出米浆,摆在案板上的就是处理好的蒿草和米浆了,下一步就是要把它们揉在一起。

湖南湘西保靖县村民 杨列:我们这边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纯手工,我一个人一天可以做300个。

蒿子粑粑里的馅料种类繁多,甜咸皆宜。在湘西人眼里,所有春日山野青菜皆能入馅。包好馅的粑粑放在粽粑叶上,便可上锅蒸煮。二十分钟之后,蒸腾的热气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

过去,湘西儿女把食物做成各类粑粑便于出行携带,如今,“软糯香甜”已经成为当地人镌刻在味蕾上的集体记忆。近年来,当地人不断推陈出新,丰富产品的种类,已经形成黑米粑、红薯粑、蒿菜粑等多个品种。从业人员达200余人,日销售额最高近6万元,年产值达2000万元。

卷起春天 清明前后食润饼

在福建一带,有在清明前后吃春卷的习俗。春卷在当地也被称作润饼,闽南的润饼是怎么制作的呢?

商户 蔡亚木:做饼皮主要是靠技术,面粉加水、加盐就可以做起来了。最近一天卖100多斤,算张差不多两三千张。

总台记者 郭紫约:就在这个时候,这家人其实也在附近的市场里采买各种馅料。除了胡萝卜、香菇、瘦肉这些常规食材,他们还会在市场精挑细选品质好的海蛎干、酥海苔用作馅料。

记者:咱们这边放的菜码很多,这些菜色的选择有什么讲究吗?

漳州市龙海区东宝村村民 杨珠珍:一般都是选择春天应季的蔬菜,比如说韭菜、豌豆苗。春笋也是春天的一道美食。

在龙海,润饼不仅是时令美食,也象征着家人的团聚。这里的人们介绍,除了清明之外,如今侨胞归乡,首餐也必吃润饼。这份烟火气里的春日味道,承载着人们宝贵的乡土记忆。

漳州市龙海区东宝村村民 郑森桂:我小的时候,就是我妈妈带着我去买这些材料,来做这些润饼。清明节做得比较多,就大家一起来,亲戚朋友过来一起围坐在吃了。

一口清明粑尝到春天的味道

在清明时节,吃上一口清明粑是很多地方的传统,在贵州思南,就有制作六馅清明粑的习俗。

在思南城郊一处农家乐的厨房内,工作人员正忙着清洗刚采摘回来的清明菜。反复淘洗并去除泥沙后,将新鲜嫩叶切段入锅熬煮。碧绿的清明菜汁与按比例调配的糯米粉、粘米粉充分融合,经揉捻形成柔韧面皮。馅料用腊肉切成均匀颗粒,折耳根、香椿、野葱等时令野菜与腊肉丁组合成六种特色馅料。

农家乐负责人 方丽:像香椿鸡蛋、折耳根腊肉、豆腐腊肉、花生芝麻、红豆、盐菜肉末等,这些都是本地常见的食材组合,想给大家带来全新的味觉体验。

所有的材料准备完毕,就把面团捏成拳头大小,再把馅料放入其中,蒸上30分钟左右,一个个青翠油亮,软糯可口的清明粑就出锅了。

体验清明习俗 回味浓浓乡愁

制作清明粑也是四川一些地方的传统习俗。清明时节,泸州纳溪以“寻味清明 共叙乡情”为主题开展了民俗文化活动,人们在传统美食与特色仪式中,体验清明文化和民间习俗的魅力。

制作清明粑是当地传承已久的习俗。活动现场,居民们热情参与到清明粑制作中。大家将翠绿色的糯米面团在掌心反复揉搓,使其愈发柔韧,随后填入精心炒制的馅料,用新鲜的莴笋叶包裹严实后放入蒸笼。

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火炬社区居民 周鸿:带小朋友来参加清明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小朋友感受一下中华传统文化。

此外,除了弥漫着独特香气的清明粑,封坛老酒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地居民将精心酿制的酒封入坛中,红色的封条上一笔一画写满对古人的追思,以及未来的期许。正午时分,人们围坐长桌,共享美食。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