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粤黔东西部协作紧紧围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增收、劳务协作提质”四项行动,联手打造优质产业体系,共同做强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有效激发帮扶产业联农带农作用。截至目前,共协作打造特色产业品类6个(覆盖县域特色产业68个),共建产业园区99个;打造产业集群11个,引导776家企业到贵州投资兴业,实际到位投资额超285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59.8万人;采购、帮助销售贵州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216亿余元;2025 年春运期间,粤黔东西部劳务协作共助力 41354 名务工人员返粤返岗。
2024年,粤黔协作乡村振兴特色产业“越秀安顺生猪产业基地”投产。
“太宠我们外地游客了,一张电影票或一张车票,就可以免费喝当地‘土特产’刺梨汁,这样的热情,我怎么舍得离开呢?”在凭借《哪吒2》走红的贵阳未来方舟越界影城现场,来自陕西西安的游客张女士手拿一瓶千优谷刺梨汁,一边品尝一边赞扬企业的热情和产品的美味。
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龙里县茶香村刺梨产业示范园,为千优谷等企业提供刺梨产品原材料。
这款“土特产”正是粤黔东西部协作成果之一,为了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广东帮助发展融合农文旅,贯穿产加销的特色优势产业,并结合贵州资源,探索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土味”路线。
为此,广州引进了广药、千优谷、刺梨香等龙头企业,支持刺梨产业发展,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刺梨全身是宝,但果味酸苦涩,不受消费者青睐。”广州市洋太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廖丹妮说,刺梨的口感问题,一度饱受消费者诟病,进而在市场化及产业化发展道路上遇阻,为解决这一难题,广州联合知名高校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及专家,成立联合研发中心,攻克技术难关,充分保留刺梨营养成分的同时,改善了酸苦涩口感,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如今的贵州刺梨产品,年销售突破10亿元,带动21.7万群众受益,户均增收7000元,曾“自产自销”的“土”产品刺梨,经广州技术、人才、销售等一系列链条整合,如今一跃已成为了“百亿时尚产业”及贵州第四张名片。同时,广州还助力贵州打造出了安顺越秀生猪养殖项目、长顺绿壳鸡蛋、惠水佛手瓜等一批十亿级乡村特色产业。
“土”是销售的基础,而“特”才是打响品牌的重要环节。基于此,广东结合贵州地域特点,帮助其特色产业塑造“差异化”“特色化”优势品牌。
铜仁打造“梵净抹茶”品牌,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8000余万元。
在铜仁市,东莞先后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8000余万元,支持做大做强抹茶产业,打造“梵净抹茶”品牌,建成高标准抹茶原料基地3万余亩,改造6条碾茶初加工生产线、1条精加工生产线,新建1条年产240吨抹茶生产线、2个冷库仓储基地、1个强村富民工坊、1个抹茶销售中心,带动当地走出一条茶产业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之路。目前,“梵净抹茶”产销全国第一、全球第二。
除此之外,镇宁蜂糖李、大方天麻、贵州菜心、六盘水红心猕猴桃等品牌也纷纷出山入湾,抢占东部市场。 除了“土”和“特”,粤黔两地还注重“产”文章,不断发挥资金、科研、技术、管理等优势,延长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2024年以来,聚焦贵州“土特产”资源,广东投入协作资金4.43亿元,实施强链补链延链项目158个,协作打造茶叶、肉牛等特色产业品类6个,实现销售215.73亿元,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80万人。
2024年5月,珠海和遵义共同打造的“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战略正式启动,此次合作是两地培育和壮大遵义新茶饮产业集群,联手打造优质产业体系的具体行动。
“珠海和遵义共同打造的新茶饮供应链中心,是顺应新茶饮发展潮流,能让遵义高品质茶叶卖个好价钱,赋能乡村振兴,带动遵义百万茶农增收致富。”遵义市市长黄伟表示。
同年9月,“新茶饮•珠遵造”粤黔协作珠海遵义共同推动2024全国新茶饮供应链联盟(筹)成立大会,标志着珠遵两地共同打造新茶饮产业供应链新生态迈出关键步伐。
此外,正安吉他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平台,26.7万把吉他远销葡语系和拉美国家。目前正安吉他拥有288项专利、56个自主品牌,年产量600万把,约占全球吉他产量七分之一,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60亿元,全世界每生产7把吉他就有1把来自正安。自此,“正安吉他”品牌享誉全球。
中山市引进11家广东铝产业上下游企业落地六盘水,累计到位投资额6.68亿元,推动铝产业的集聚发展;广州市依托链主企业贵州丰达轴承有限公司,帮助建设轴承产业质量检测中心、高精密微特轴承自动化生产线,带动了22家轴承企业发展,助力黔南州独山县建成贵州乃至西南地区配套齐全、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轴承产业基地。
佛山市投入9200万元协作资金,依托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5A景区核心资源,支持串联发展民宿、民族中医药、民族工艺品等五大产业链,打造雷山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来自2024年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的数据显示,打造正安吉他、黔东南州雷山县民族文化旅游、黔西南州新型能源电池材料等11个产业集群,产值超过739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5409人(其中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8359人)。
“菜心基地就在我的家门口,在这里上班两年多了,公司还会定期做一些培训,增强了我的劳动技能。”家住黔西南安龙县巧凹村坡告组的潘大妹,此前在家务农,如今在菜心种植基地上班,每年有5万元左右的工资收入。在黔西南州,像潘大妹一样每年能拿到5万元收入的,如今已有1.04万户农户。
2024年,惠州市发挥东西部协作优势,引进北岸农业、贵州蔬菜集团等龙头企业在晴隆、安龙、册亨等建设菜心基地,年产量5万吨以上,产值超过3亿元。
家门口实现就业,村民在安龙县菜心基地开心采菜。
自惠州市与黔西南州开展东西部协作以来,两地重点推动以“贵州菜心”为主的“产—供—销”一体化蔬菜产业建设发展,小小菜心,一头连着基地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湾区居民的“菜篮子”。大山这头,菜心产业带动当地村民就近就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海的那边,让当地香甜洁净的小菜心坐上“直通车”,跨越千里,走出大山、畅销大湾区。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的盛园蛋业有限公司蛋鸡养殖基地,一只只蛋鸡每天在鸡舍里争相啄食,一枚枚浑圆的鸡蛋源源不断“生”下来,一辆辆冷链运输车在道路边整装待发。约20个小时后,这些鸡蛋就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在贵州,当天下的鸡蛋,第二天就能端上千里之外的广州市居民餐桌。这对曾经“提篮小卖”的老百姓来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如今已然在贵州各地火热上演。
如此之快的速度直通大湾区,得益于东西部协作的产销精准对接,助力协作地区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取得成效,广东与贵州共建“湾区标准”,发布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和“圳品”认证标准,目前,已帮助贵州认证“圳品”63个,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459个,实现全省9个市(州)100%全覆盖。
此外,为确保务工人员顺利返岗,粤黔两省精心组织运力,今年共安排返粤返岗专车 1623车次、专列30车次、专机2 班次,为务工人员提供“点到点”直达服务,实现从“家门”到“厂门”的无缝对接。旅途中,每趟专列、专车和专机,特准备充足的食物,配备专业医护人员,让返粤返岗务工人员做到“零成本”出行、享受“超贴心”服务。
2025 年春运期间,粤黔东西部劳务协作共助力 41354 名务工人员顺利返粤返岗,其中脱贫人口达13086 人。
一直以来,粤黔两省始终坚持把劳务协作作为推动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持续建好“一县一企”基地、实施“四项工程”、开展订单式培训、打造劳务品牌,不断推动劳务协作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将“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培训与“乡村工匠”培训工程导入东西部协作,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联合办学等形式,培养出一大批乡村名厨、家政好手、专业技工。
目前,已开设有“广汽班”“广州港班”“珠海班”“广汽班”等“订单班”近100个,帮助超5000名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实现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协同”,从“输血”到“造血”转变,走出了一条东西部协作中西部职业院校服务产业、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巩固脱贫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在劳务品牌提质方面,协作打造出“贵州绣娘”“妈妈工作室”“都匀毛尖技工”等90个劳务品牌,有效促进劳务协作高质量发展。广州市重点打造特色技能类、服务类、文化和旅游类等劳务品牌,培育“轴承工匠”“水族马尾绣娘”“锄头导游”等特色劳务品牌15个,累计带动就业25.2万人。东莞市创设“莞铜云聘”直播带岗,打造“思南陈薯农业现代化产业人”“大龙新材料工匠”“松桃乐嘉潮玩工匠”“石阡古温泉服务员”等劳务品牌7个,带动就业近10万人。
山海虽远,粤黔情深。从珠江口到乌蒙山,千里南国,万重黔山,深化东西部协作正大踏步向前迈进,东西部互促、互惠互利的高质量发展正稳步前行,接下来,粤黔将继续山海奔赴、携手同行,在深化协作中书写更多新的生动故事。
南方+记者 叶丹 通讯员 蔡明炜 王波
【作者】 叶丹
南方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