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龙虎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安龙县龙广镇卧雪山庄,现存民国节寿石坊楹联两块残件,好巧不巧,正好保留双款关键信息。上款:“袁母蔡、李两太夫人节寿记言”,下款:“四川省长杨庶堪拜撰”。民国贵州军阀鼻祖是兴义下五屯刘显世,安龙县龙广镇袁祖铭,则是兴义系军阀的重要一支。
龙广袁氏节寿坊残件
龙广袁氏节寿坊残件
袁氏家族祖籍湖北西南边陲宣恩县,清嘉庆三年(1798年),南笼起义平定次年,袁祖铭高祖袁明朝、叔高祖袁明唐从宣恩迁到龙广东南五台山,为南笼府改兴义府后首批外来迁入人员,兄弟二人务农为生,后逐步发展。袁祖铭曾祖袁世龙,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咸同红白战争爆发,袁世龙被兴义知府胡霖澍委任为五台团首,招兵筑堡,一边镇压白旗军,一边趁火打劫,掠夺土地,咸丰十年(1860年),袁世龙死于白旗军土炮。
袁祖铭祖父袁绍轩,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其父袁世龙死后,继任五台团首。红白战争期间,袁绍轩为保存实力,在清军和白旗军夹缝中虚与委蛇,首鼠两端,数次临阵变卦,今天挂红旗,明天挂白旗,曾与刘显世之父刘官礼在龙广数度激战。同治十一年(1872年)白旗起义失败后,刘官礼向贵州提督周达武控告袁绍轩投靠白旗军,周达武命安义镇总兵何世华查办,袁绍轩随后被押解贵阳斩首。袁绍轩死后,刘官礼率部到龙广铲除残余势力,趁机洗劫掠夺袁氏家产,龙广至今流传:“刘三大人(刘官礼排行三)的粮子(士兵),一扫烟尘。”
袁绍轩发妻蔡氏,闻讯后于五台山家中自缢身亡。夫妻二人育有一子袁廷泰,即袁祖铭之父,字干臣,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时年不到四岁,由庶母李氏抚养。李氏心善性淑,带着袁廷泰蛰伏乡里,初以纺织艰难度日。袁廷泰年纪稍长,入私塾,习文武。随庶母走乡串寨,兜售染布,重信誉,渐有积蓄。据安龙县档案局原局长房健编著的《袁祖铭家族》,袁廷泰晚年曾赞庶母:“懿行相勉励,吾德之进,业之修,皆当时慈训。”
光绪十九年(1893年),兴义知府石廷栋莅临五台,见村寨干净,村民有礼,问及左右,皆言袁家庶母李氏之功,石廷栋大为感叹,劝袁家从五台山迁到十里外的龙广,必有发展。袁家迁龙广后,建五间房开店,俗称“袁家店(今卧雪山庄)”。购店后荒山种橘,店侧建染坊染布,经营棉纱、食盐、鸦片、桐油、硝石等,农、工、商并举,获利陡增。家道日隆,又斥资在老家五台山修建袁氏庄园和学校,助寒门子弟读书。受广西游勇跨境南盘江骚扰之影响,龙广及其周边村寨士绅协商募勇组建乡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石廷栋委袁廷泰为兴义府西区团总,总管西乡军务。清光绪末期,革命风潮云涌,清廷被迫预备立宪,设府县议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袁廷泰又被推举为兴义府议会议长,逐渐在安龙军政界拥有话语权。
龙广五台山袁氏庄园门头
袁廷泰发达后,想给生母蔡氏旌表立坊,便请兴义府众士绅于家中宴席附议。不想士绅们因不满袁廷泰声势日炽,专权跋扈,纷纷反对。理由是其父袁绍轩当年投降白旗军,被朝廷斩杀于贵阳,“逆贼”之名已是定论。发妻蔡氏尽管坚贞不屈,自缢身亡,但根株牵连,总不能为“逆妇”旌表立坊。袁廷泰愤愤然,抑心闭意,隐忍不发,旌表立坊事暂时搁浅。
事情的转机是民国七年(1918年),时袁廷泰之子袁祖铭率黔军入川护法,战功赫赫,享“川中战将”美誉。三月率部入成都,被贵州督军刘显世任命为黔军第二师师长。消息传来,袁廷泰又请众士绅宴席附议,历史就是这样有趣,改朝换代,袁氏家族从当年投降白旗军的“逆贼”,摇身一变成了抗争清廷的“豪杰”。加之儿子争气,依托黔军“护国护法”成功,如日中天,顺理成章,“袁母蔡、李两太夫人节寿”坊在龙广大兴土木建成。
袁母两太夫人节寿石坊楹联,为“四川省长杨庶堪拜撰”,龙广地处西南荒隅,“四川省长”的落款看似有些突兀。杨庶堪系辛亥革命元勋,同盟会重庆支部创立者。民国七年(1918年)二月,北洋政府任命的四川督军刘存厚,被滇黔川三省组成的靖国联军赶出成都,北路川军指挥但懋辛率先入城,代理四川省长。三月,广州军政府大元帅孙中山特派杨庶堪入川,正式就任四川省长。此时的杨庶堪,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都要依附靖国联军,而新任第二师师长袁祖铭,相当于靖国联军在成都的黔军代表。如此关系,龙广这座袁氏节寿坊“四川省长”的落款,也就合情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