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午,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下,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军长梁兴初之子梁晓源、梁晓东踏上父辈抗美援朝战争时的出征地。在集安边检站的组织下,志愿军第38军113师老兵刘吉庆早已等候在国门前,胸前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在阳光下微微晃动。三人目光隔空交汇,老人的眼眶瞬间湿润,颤抖着伸出手。梁晓源、梁晓东疾步上前紧紧握住,两代人掌心的温度在江风中传递,远处的界碑与蜿蜒的铁轨,默默见证着他们的相见。
“看到你们,就像见到了年轻时的军长。我们就是从这里出国作战的。这么多年,我一直守在这里。”刘吉庆话语中略带颤音,激动地说。
时间回溯到75年前的抗美援朝德川战役胜利后的庆祝大会上,刘吉庆最后一次见到军长梁兴初。“胜利不在装备,而在人心凝聚。”“要让敌人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铁拳一旦挥出,就绝不会停下。”军长站在台上,身姿笔直,浑身散发着铁血军人特有的威严与豪迈。他有力的话语和坚毅的眼神,成为刘吉庆在朝鲜战场上奋勇拼搏的动力。直到现在,回想当时军长的样子,刘吉庆仍记忆深刻。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第38军威名远扬,被彭德怀司令赞为“万岁军”。在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前,刘老回忆着在朝鲜战场上,老军长梁兴初指挥若定,带领他们冲锋陷阵,一次次突破敌人防线,为了保家卫国,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浴血奋战……
“希望你们将我们‘万岁军’这象征荣誉的战史勋章铭记于心,将抗美援朝精神不断传承下去!”刘老说着,握着二人的手更加有力,眼神中透着历经岁月沉淀的坚毅。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刘老回到集安,经常来到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给守桥民警、往来游客、学校师生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寒来暑往,刘老的头发愈发花白,腿脚也不再灵便,但他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培养的学生,有的成为军人,有的投身教育事业,继续传递这份精神。年轻的守桥民警们,在刘老的感染下,以更高的标准守护着大桥,守护着国门。
“感谢您,让我又听到了父亲的故事。您和父亲那一代人的英勇无畏,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激励后辈不断前行的动力。”梁晓东动情地说。
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一直以来,梁晓源和梁晓东始终遵循父辈的脚步,在传承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此次吉林之行,他们通过捐赠珍贵文物、开展多地红色历史调研、举办座谈交流会等形式,为吉林红色文化建设注入新动力。
“我们年纪大了,现在保境安民、守护国门的担子交到了这些移民管理警察的肩上。”刘老看着身边的守桥民警,语重心长地说道。
据悉,集安边检站移民管理警察守护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已75年之久,第一代守桥人保障了志愿军顺利渡江作战。集安边检站执勤二队教导员宛洋告诉记者:“75年过去了,我们的守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守护国门、传承英雄精神的使命从未改变。今天这场会面,对我们新一代守桥人来说,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我们会继续守护好这座桥,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让抗美援朝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来源:彩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