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城观察 | 看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党建品牌如何破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20:15:00

立德树人,国之大者;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以“北疆先锋、生态暖城”党建品牌为引领,通过“暖基础、暖担当、暖服务”三大行动,将党建工作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出“党建+业务”双融双促的“三三制”新模式,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态动能”,书写了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生动实践。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的关键。学院以“三比三争”(比基础争优秀、比作为争奉献、比技能争一流)为核心抓手,推动基层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从“规范运行”向“提质增效”深化。
▲党建带团建,学院团总支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组织学生利用所学专业到社区为居民进行科普知识宣传。
“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充分发挥系部党组织和党员在学院“双高”建设、学生成长发展、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推进教科研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凝心聚力促发展,以高质量基层党建推动系部各项工作发展。”学院市政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王春燕在2024年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会上说。学院党委以《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指导,制定《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开展星级化亮晒比创建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实施方案》,明确“六有”标准(有阵地、有制度、有活动、有档案、有品牌、有成效),实施“星级化亮晒比”工程。

▲中国-白俄罗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暨中国-白俄罗斯职业教育发展研讨会召开。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为理事单位。党支部按基础建设、组织生活、作用发挥等维度进行星级评定,60%的党支部需达到6星级“堡垒支部”标准,20%的支部要达到8星级“模范支部”。2024年,学院创建坚强堡垒支部11个,市政工程系党总支通过“红心铸匠 活力市政”品牌建设,打造“党员先锋岗+技能工作室”双阵地,教师党支部获评市级“坚强堡垒模范党支部”荣誉称号。“教学能力大赛拿奖,党员必须冲在前面!”学院组织统战人事部组织科科长赵政说,学院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构建“党员带头、全员参与”的技能提升机制。成立了技能大赛党员攻坚团队7个。首次承办了内蒙古自治区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内蒙古自治区中职院校技能大赛部分赛项。获得中荷花艺大赛一等奖,“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三等奖,华北五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三等奖等荣誉。助困帮扶项目“青春生态·梦想护航计划”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学联精品项目,彰显了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学院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对外开放与产教融合的战略布局,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加入向北开放职业教育联盟,启动与白俄罗斯、蒙古国院校人才培养和校际合作办学。
▲学院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对外开放与产教融合的战略布局,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与白俄罗斯教育代表团座谈并签署合作协议。“暖基础”提升行动以支部的效能发挥夯实服务暖城的基础。党建工作必须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学院通过“三抓三创”(抓能力提升创双优带头人、抓亮点创新创样板支部、抓核心力量创一流团队),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双高”建设、产教融合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党建带团建,学院团总支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组织学生利用所学专业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为农村妇女开设插花课。“既要带好团队,更要建强支部。系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书记均选配博士、硕士学历以上的专业骨干教师担任。”生态工程系党总支书记白文龙说。学院实施“双带头人”培育计划,明确“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双考核标准。党总支书记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紧跟第二轮“双高”计划政策动态和重点工作任务,把方向、定基调;各系部主任落实“双高”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具体办法举措,在强有力的党组织的领导下,攻克“双高”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在履行党的建设和专业建设双重责任中彰显“头雁效应”。学院推动“一总支一品牌”创建,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设立了党员科研示范岗15个、教学示范岗22个、招生攻坚队8个。2024年,获批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78项,创历史新高。
▲党建与团建融合,在“我为同学办实事”活动中,学院助困帮扶项目从内蒙古自治区54所高校的18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评内蒙古自治区学联精品项目。面对招生就业“重任”,学院以系部党总支为单位组建了6支党员招生就业攻坚队,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新需求,从深化校企协同创新、融合创新入手,探索搭建由学院主导,政府、企业等主体参与的校企创新联合体。2024年招生达到3375名,是上一年度的2.4倍,并首次实现省外招生。聚焦本科专业建设、“6+1”专业群建设、人才引进、教师的发展与培养、招生就业、访企拓岗等重点工作任务,学院以党总支为单位、以领导干部、教师党员为主,成立党支部,组建“生态先锋队”,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新成就。全年引进高层次硕博人才53名,新增自治区“英才兴蒙”第六类人才5名;新建院级博士工作室、工程技术中心及重点实验室7个,正在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培育孵化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暖城之光”。
▲学院生态工程系学生在2024年全国高等民航服务技能大赛中荣获高职高专组团体综合亚军。同时,新增绿色低碳技术和城市管理技术等4个专业,专业总数达到26个,与鄂尔多斯市18条重点产业链相契合的专业有21个。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契合度达到87.5%。2024年在第26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与鄂尔多斯电力冶金集团共同获得“产教融合优秀案例奖”。“暖担当”领航行动以“领头雁”的作用发挥展现服务暖城的担当。学院以“三联三融”(联社区融服务、联乡村融产业、联团建融育人)为抓手,推动党建服务从校园延伸到社会,让“生态暖城”品牌深入人心,实现高校与地方发展的融合发展。“没想到大学生还能给宠物看病!”在康巴什区社区义诊现场,居民李阿姨抱着爱犬连连道谢。学院师生党员积极参与校地联动、包联驻村和党团联动活动,实现学院与社区融合,技术与产业融合,党建与团建融合。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开展“宠物义诊、病虫害防治、家电义务维修”等暖心服务600人次。在“我为同学办实事”活动中,学院助困帮扶项目“青春生态·梦想护航计划”从内蒙古自治区54所高校的18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评自治区学联精品项目。
▲学院构建“党员带头、全员参与”的技能提升机制,成立了技能大赛党员攻坚团队7个,承办了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非遗传承展。学院坚持党建工作与教书育人深度融合,完善“把专业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专业人才”的机制,使党支部成为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领地。一项项荣誉,彰显着学院推动党建与育人工作融合取得的丰硕成果。教师任昱为康巴什小学讲授治理荒漠思政课被《人民日报》登载发布。建设退役军人乡村振兴学院,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退役军人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先行试点单位,被市委组织部授予鄂尔多斯市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成立了6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举办了“青马工程”学生骨干系列培训班;学院志愿服务队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在履行党的建设和专业建设双重责任中彰显“头雁效应”,闫锋科研团队开展四合木等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调查研究。学院以组织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构建“党建引领、教育赋能、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模式。师生党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科研人才等优势,帮助巴润哈岱村发展玫瑰产业,助力创新玫瑰产品,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与村集体、所有村民情感相融,以真情实感、真才实学排民忧、解民难、帮民富。
学院持续落实“双报到双服务双融入”工作机制,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区域产业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96.38%,毕业生留鄂尔多斯率60.2%,仅机电一体化专业已向隆基、远景等11家新能源企业输送毕业生600余人,学院用生态的温情让更多人恋上“暖城”、扎根“暖城”。“暖服务”引领行动以校地联动建设汇聚服务暖城的合力。2025年,学院已把深入实施“北疆先锋 生态暖城”党建工程作为学院书记项目。“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学院党委将继续全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为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学院党委书记王学志说,学院将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切实提升育人质量,努力为完成好自治区两件大事和鄂尔多斯“三个四”工作任务贡献生态力量。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回答“强国建设,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交出温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