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4月22日电(记者刘欢)“因应各界所需,从应用研究、产品开发、技术转移、智能制造等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创科发展,为国家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以下简称“生产力局”)主席陈祖恒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生产力局将以先进技术、人才培训及特区政府资助计划为抓手,全面助力香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生产力局成立于1967年,是香港创新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机构,是香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促成者和推动者之一。陈祖恒介绍,生产力局支持业界尤其是制造业中小企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制造,全力配合特区政府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智慧城市。2024年生产力局一共服务超过4万家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为业界及特区政府完成超过1000个科技研发项目,90%以上已落地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陈祖恒说,生产力局立足“国家所需、香港所长”,于2024年10月推出一站式“新质生产力服务平台”,助力各行业打造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质生产力策略,让业界全面掌握创新先机。平台致力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发展,重点布局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数字化转型及网络安全等领域,实现先进科研成果“从1到N”的转化应用。
陈祖恒认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随着全球供应链面临重组,海内外企业调整业务策略更加必要且迫切,包括重塑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开拓新市场等。香港可以“危中觅机”,主动出击吸引海内外企业落户,以香港作为供应链管理、第一国际市场、品牌发展、研发设计、标准认证、法律仲裁等范畴的中心,以香港的优势为国家供应链增值。“香港高度国际化,法律、金融、市场推广等专业服务优势显著,绝对具备成为国际供应链管理中心的条件。”
他表示,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唯有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优势互补,才能使香港的创科生态圈与整个大湾区的供应链紧密结合。生产力局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9个服务基地、3个技术中心和1个研究院,加强为内地企业提供研发和技术服务,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与绿色化。通过加强区域内的创新协同,结合香港的独特优势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产业基础,构建更具竞争力及韧性的创科体系。
“面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创科格局,香港将继续发挥连接内地与国际的桥梁角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全球创科生态圈的深度融合。”陈祖恒说,生产力局将助力香港积极把握发展机遇,主动识变应变求变,除了继续支持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同时重点发力低空经济、生命健康、具身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积极赋能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陈祖恒介绍说,生产力局不久前成立“出海服务中心”,联合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协助企业拓展全球市场,以及在智能制造、绿色转型和数字化方面升级。
“出海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知识产权、技术验证、国际标准以及特区政府相关资助计划的咨询,能从产品、技术、制造、管理等方面助力企业经香港“走出去”。同时,凭借多方的技术专长与丰富的国际网络,支持企业与国际市场有效对接。香港也可从中汲取技术和经验,积极构建本地创科产业体系,助力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国际形势加速演变,内地企业的海外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性。”陈祖恒表示,美国发起关税战的背景下,“出海”成为内地企业更关切的议题,内地有很多颇具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都有“出海”需要。香港要善用国际化和“超级增值人”优势,吸引更多内地企业落户香港,联合内企“并船出海”,在全球南方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新兴市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香港的国际化场景、市场、营商文化及国际公认的标准认证,为国家和香港发展增值。
陈祖恒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已接连推出措施,加大力度应对美国滥施关税。香港工商业界会呼应和配合国家战略,更团结、更齐心地共同应对,继续发挥香港工商界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