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云南三大文化发祥地之一,昭通自秦汉以来便是中原文化入滇的重要通道,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积淀,孕育出全国瞩目的“昭通作家群”。这里不仅是全国第六个“文学之乡”,更以丰硕的创作成果撑起云南文学“半壁江山”,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中不容忽视的地域坐标。
昭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朱提文化、通道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起,这里便成为文化交融的枢纽。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丰沛滋养,从袁滋摩崖的历史传奇,到“扎西会议”的红色记忆,从脱贫攻坚的乌蒙实践到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皆成为作家笔下的生动素材。
截至目前,昭通拥有3000余名文学创作者,其中中国作协会员41人、省作协会员139人,年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300—400篇。夏天敏《好大一对羊》、雷平阳《云南记》斩获鲁迅文学奖,另有2部作品获鲁奖提名、4部作品获“骏马奖”,数十部作品获国家级奖项,“昭通作家群”成为全国唯一地级市文学创作群体标杆。
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以四大举措推动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党建引领,筑牢根基。配强文学战线干部队伍,建立作家挂职体验制度;近三年年均投入超千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设200万元文艺创作扶持资金;建成全省首个市级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及2个“艺术家第二居所”,打造创作孵化基地;扎根人民,抒写时代。每年组织作家深入一线采风,创作《春暖乌蒙》《土脉》等反映民生的现实题材作品;以文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文明、诚信等“六种良好风尚”,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 守正创新,激活文脉。挖掘朱提文化推出《豆沙关》《册封》等历史题材作品;围绕红色资源创作《锻刀》《殷禄才》等革命文学;推动《国色芳华》等作品影视化改编,《白桔》获2024乡村振兴主题电影荣誉编剧奖;培根铸魂,梯队建设。实施“六带”责任加强作协建设,以文学评论助推作品传播(如夏天敏、雷平阳作品研究),通过青创计划培养70后、80后作家,确保队伍结构优化、后继有人。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表示,自己虽年逾七旬仍坚持创作,未来将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作家成长,让昭通文学文脉永续传承。
“昭通文学现象是云南文学的骄傲。”云南省文联兼职副主席、省作协主席范稳指出,昭通作家已奠定文学高原地位,但需在长篇小说题材深度、叙事创新、时代把握等方面突破,对标全国同代作家,推出更多兼具地域特色与中国故事品格的史诗级作品。他表示,面对信息化时代挑战,昭通文学需注入新生力量,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宏大现场中寻找创作富矿。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羊皮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