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飚向记者介绍邮集中的贴片 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宛如璀璨星辰,穿透岁月的尘埃,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给予心灵慰藉与力量。近日,国内首部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题材的开放类邮集《国家的孩子》在包头首发,它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尘封已久却温暖如初的共和国记忆之门。
凝结时光的邮集
20世纪60年代,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如恶魔般肆虐南方大地。一时间,物资极度匮乏,众多孤儿院在困境中苦苦支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党中央心系这些孩子,在千钧一发之际,迅速作出将孩子们送往广袤无垠的内蒙古草原这一影响深远的决策。消息传来,草原上的牧民毫不犹豫地向这些远方的孩子张开温暖怀抱。一句坚定有力的“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如黄钟大吕,在草原上空久久回荡,饱含无尽的爱与担当,成为那个特殊年代最温暖的誓言。
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受益者,李焱飙被爱滋养长大。7个月大时,她被达茂旗百灵庙镇的李德玉、付瑜夫妇收养。养父母视她如己出,每一个关怀的眼神、每一次温柔的抚摸、每一顿精心准备的饭菜,都饱含无尽爱意。在达茂草原蓝天白云的怀抱下,李焱飚茁壮成长。草原的辽阔赋予她豁达胸怀,让她学会包容与接纳;养父母的善良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她的人生道路,教会她感恩与回报。
多年来,李焱飚时刻感怀父母,内心深处涌动着对草原母亲的深深眷恋,对养父母的无尽感激。“我很幸运,在草原上遇到了最好的养父母,他们倾注一生让我幸福成长。这种爱,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了我的灵魂深处。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份大爱传承下去,用多种形式,分享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这不仅是我对过去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我感恩报恩、回馈社会的方式。”李焱飚深情地说。
邮集一张张铺开,虽已无数次整理、翻阅,李焱飚眼中仍泪光闪烁。她细细抚摸,泛黄的老相片、褶皱的家书,都承载着她难以割舍的爱与记忆,还有她尚未完成的心愿。“这几年有很多志愿者帮助国家的孩子寻找家人,我也希望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李焱飚说,这份对亲情的渴望,与对传承大爱的执着,在她心中交织,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汇聚温暖的记忆
为让这段感人至深的历史被更多人铭记,包头市集邮协会副会长张景光精心策划,采用国际标准贴片制作,其中非邮品实物37件,邮品41件,每一件展品都精心挑选,每一处编排都饱含巧思,邮品与李焱飚提供的珍贵史料相结合,完全符合国际开放类邮集标准。方寸之间,生动回顾“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背景,细腻讲述孩子们在草原上成长的点点滴滴,以及他们长大成人后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动人故事。每一枚邮票、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位无声却深情的讲述者,它们相互呼应,串联起那段充满爱与希望的光辉岁月,让每个人都能深切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为了让这部邮集更加完整,李焱飚将自己珍贵的成长档案全部捐出,从收养时的照片到与养父母的合影,从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到各类见证她成长的证书,这些物品不仅串联起她个人的生命历程,更是一个时代的温暖记忆。这些档案,是她对过去岁月的深情告白,也是她为传承这段历史所贡献的宝贵财富。
3月14日,包头市集邮协会对《国家的孩子》这部开放类邮集展开讨论。大家在翻阅邮集的过程中,被其中的故事深深打动,一致认为这是一部承载真实情感、感人至深的作品,值得向全国推广。李焱飚为市档案馆捐赠了这部邮集的仿真品。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感受其中的温暖与力量。
如今,这部流淌着生命温度的邮集,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活力。该部邮集的仿真品即将被收入包头市“三千孤儿入内蒙”主题馆,而原件也将参加各大主题展,不断拓宽宣传路径,让这段历史得以更好地传承。主题展馆以宏大的空间叙事,为观众呈现出一段历史的波澜壮阔;邮集则以精巧的细节呈现,让人们能够近距离感受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它们相互呼应,共同让“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份跨越时空的爱,将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民族团结之花永远绽放。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周旭,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