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至4月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数据显示:肺癌目前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癌症,肺癌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癌症死亡率首位。
作为恶性肿瘤界的“头号杀手”,肺癌正以隐蔽的方式威胁着人类健康,尤其是其年轻化趋势和复杂的致病因素,让早期筛查与科学预防成为当下关键课题。
哪些因素容易诱发肺癌?
日前,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中国癌症基金会全国控烟与肺癌防治协作组组长支修益教授给出了答案。
1、吸烟
可以使用“吸烟指数”来衡量吸烟引起肺癌的风险。
吸烟指数=每日吸烟支数×吸烟年数
当吸烟指数>400时,罹患肺癌的风险将大大提高。
2、空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罹患肺癌的另一重要原因,大气中的颗粒物(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多环芳烃、重金属等物质均可导致肺癌发生。
3、厨房油烟
据统计,厨房油烟同不吸烟妇女肺癌的发生有明显关系。
4、部分房屋装修装饰材料
环境因素如部分房屋装修装饰材料导致的室内污染是诱发肺癌的重要原因。因为在装修时所使用的材料中存在大量的有毒气体,如甲醛、氨、苯、氡等。
5、心理阴霾
精神心理因素并不能直接致癌,但它往往以一种慢性、持续性的刺激来影响和降低人体免疫力,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
6、既往有慢性肺部疾病史
已有明确证据证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和尘肺是肺癌的致癌因素。
7、职业危险因素
常见的肺癌高危工种有石油工、冶炼工、印染工、油漆工、矿工等。
8、家族遗传
虽然肺癌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并不是必然发生的。
哪些症状是“预警信号”?
专家表示,当身体发出某些“预警信号”时,要合理考虑肺癌的可能性并及时就医检查,这些“预警信号”主要包括:
1、咳嗽,这通常是肺癌的首发症状,随着肿瘤逐渐增大刺激支气管黏膜,患者可出现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即便服用止咳药也难见效;
2、咯血,部分肺癌患者会咯血或痰中带血,这是因为肿瘤组织血液供应丰富,剧烈咳嗽时易造成血管破裂且出血;
3、声音嘶哑,一些肺癌患者可突然出现或轻或重的声音嘶哑,甚至在短时间内声音完全消失,且常规治疗往往无效;
4、胸背部疼痛,随着肿瘤越长越大,压迫血管、神经、侵犯胸膜的时候,就可出现持续性的腰背部疼痛;
5、双上肢、头颈、颜面等部位的水肿,当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可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颜面部、头颈部以及双上肢的水肿。
肺结节离肺癌究竟有多远?
肺结节,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直径≤3厘米的肺部阴影,可表现为磨玻璃结节和实性结节,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有95%以上的肺部结节其实为良性,不一定需要临床干预,更不需要手术切除。
专家表示,若首次CT检查发现了肺结节,首先要放平心态,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咨询,医生会根据结节的大小、质地、形态、位置、数量及生长变化情况给予建议。需要强调的是,定期观察肺结节的变化最为重要。
1、正规抗炎
部分肺结节为炎性结节,经过两周正规消炎后,炎性结节会变小或消失。尤其是首次发现的肺结节,诊断性治疗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2、密切随访
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的根本区别在于,恶性结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表现出侵袭转移的行为,如变大变实。影像学上模棱两可的结节,可采取随访的策略,既可以避免耽误手术,也不放过应该手术的时机。
3、手术切除
如在复查中,肺结节的大小、边缘和密度发生了变化,应考虑临床干预。
生活中如何预防肺癌?
专家介绍,要预防肺癌,目前也只能从这些致病因素着手。
1、戒烟以及避免吸二手烟
吸烟就不多说了,烟龄越长,患肺癌的概率越大。无论何时,戒烟都不算晚。
2、少出门或戴口罩
空气污染严重时,减少出门或佩戴口罩出门。
3、高危环境佩戴防护装置
高危环境注意防护、减少职业暴露等。在高危环境下工作要注意佩戴防毒面具、手套等防护装置。
4、多吃蔬菜水果
均衡身体所需的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5、多做有氧运动
适当有氧运动,可以提升我们的肺功能。
6、定期体检
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体检(胸部低剂量螺旋CT),可提前发现早期肺癌。
↓↓↓
新闻多一点
不沾烟酒、远离工业污染
母女四人却同患肺癌
在宁波山区,80多岁的陈阿婆(化姓)一直过着简单而健康的生活:平时做做农活、干干家务,不沾烟酒、远离工业污染……然而,一次体检打破了平静——胸部CT显示陈阿婆左肺有磨玻璃结节,术后确诊为肺腺癌。
更令人震惊的是,陈阿婆确诊后,她的三个女儿也在筛查中先后被诊断为肺癌,其中两个是肺腺癌,一个是肉瘤样癌。最终,她们都接受了手术治疗。令母女四人想不通的是,她们没有吸烟史,生活环境也很清洁,怎么会齐刷刷被肺癌找上?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郭晶主任医师介绍,和很多癌症一样,肺癌也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易感性,他在临床上就遇到过一些生活习惯良好但最终确诊肺癌的病例,而这些病例往往有着肿瘤家族史。“这提示我们,肿瘤家族史是不可忽视的高危信号。即使没有明显症状,这类人群也应纳入重点筛查范围。”
病因至今未完全明确
不吸烟人群同样有风险
与传统认知有所不同,目前肺癌正呈现三大异动:
首先是性别天平倾斜,很多人认为吸烟人群中男性比女性多得多,所以男性肺癌患者所占的比例也会比女性高得多,然而事实是——近年来男性与女性肺癌患者的占比已非常接近;
其次是年龄防线失守,肺癌的年轻化趋势正变得越来越明显,甚至不少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被查出肺癌;
第三是非烟民危机,不吸烟人群发生肺癌的案例层出不穷,遗传、情绪压力、不良生活方式等成为肺癌的重要诱因。
事实上,虽然发病率、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但肺癌的病因至今仍未完全明确,医学界普遍认为其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吸烟、职业暴露、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饮食、遗传、肺部病史等。
专家强调,戒烟是预防肺癌最有效的措施。相关数据显示,戒烟10年后,肺癌风险可降低50%以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一科主任 陈克能表示,什么时候能达到跟不抽烟的个体肺癌发病是一样的概率?要戒烟15年。
CT“早筛”是关键
哪些情况属于高危人群?
此外,郭医生还强调了高危人群进行肺癌早筛的重要性。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年龄≥50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为肺癌高风险人群:
1、吸烟包年数≥2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2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备注:吸烟量=每日吸烟包数×吸烟年数)
2、与吸烟人群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3、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等)至少1年。
5、有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确诊肺癌。
非高危人群
不必每年进行CT筛查
专家指出,对于非高危人群,不必每年进行CT筛查,即便是发现肺部有磨玻璃样结节,也切莫过度紧张,按需就诊即可。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一科主任陈克能说,对那些非高危的人群,即便是低剂量螺旋CT看见了小结节,我们也要分如下的情况,如果是一个纯磨玻璃样结节,简单说没有实性成分,就不要过度惊慌;如果结节位置不在胸膜下,又不在叶间裂,这些大可不必紧张,没有必要每一年做一次CT。
专家表示,对大多数筛查发现的磨玻璃样小结节要谨慎解读,它生长得非常缓慢,可以给它一定的冷静期进行观察,不建议过度治疗。
治疗有明显突破
不少患者生存率提高
随着我国医学进步,肺癌患者的治疗有明显突破,磨玻璃样结节的肺癌,5~10年的生存率接近百分之百,实性肿块一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约为70%~80%。
郭医生表示,虽然肺癌是目前癌症里的“头号杀手”,但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它的预后也在不断改写:“早期患者通过胸腔镜微创手术即可根治;中晚期患者可借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配合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手段来达到根治或延长生存期;即使是非常晚期的患者,通过靶向、免疫与个体化化疗,也有希望改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他提醒公众,肺癌并非“绝症”,但需要用理性与主动打破“沉默”,定期体检、远离风险、重视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异常信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 孟猛 综合 央广网、@央视新闻、宁波晚报、澎湃新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