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恩慧
顶部一窝小鸟,鸟爸爸和鸟妈妈保护着几只刚出生的小鸟;七星瓢虫仿佛活了一样在爬行;小兔子、小松鼠在猴面包树上嬉戏;“感恩有你”四个字透露着稚气与青涩……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也很难相信,这是一块墓碑。
吴恩慧摄
清明节前,雨落纷纷,情思绵绵。记者在杭城西北角的径山竹茶园,见到了年轻的墓碑设计师沈钰璟。
这天,她去山上复核几块墓碑的尺寸,对接了几位家属的设计需求,还查看了几个墓位的造型植物种植方向是否正确,从早到晚,几乎没有停过。她带着记者行走在竹茶园,断断续续完成这次交谈。
“这几年渐渐有更多人希望墓碑不再是那种整齐统一的石碑,而是希望能够艺术化、个性化、有温度地呈现各自逝者生平独有的元素,承托更多的情感。”沈钰璟说,到今年四月份,刚好是她从事墓碑设计师整三年。三年来,接到的设计数量每年都在递增,她感觉自己正被更多人需要,“这个工作越来越有意义”。
一块墓碑代表一段独特的人生
“感恩有你”墓碑下面安葬的,是一位13岁的小男孩。上个月,他刚刚住进“新家”。
可能是担心小朋友太孤独,落葬前几天,孩子的妈妈带来了一块画着蜥蜴、蝴蝶和七星瓢虫等小动物的摆件石头,上面写着“外公外婆爱你”,边缘其他几块石材上也分别刻着“爸爸妈妈最爱你”、“爷爷奶奶永远爱你”的字样。
吴恩慧摄
“小朋友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虽然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但我也相信家里人的爱会永永远远陪伴着他。”沈钰璟说,这块充满爱的墓碑落成那一刻,她也被爱包围,泪流满面。
“当时小男孩的父母告诉我:他生前喜欢各式昆虫,尤其是七星瓢虫;小朋友特别喜欢猴面包树,他有个愿望就是去马达加斯加看看猴面包树,希望我设计进去,弥补孩子生前的遗憾。”沈钰璟听孩子父母讲述时,心里一边为孩子这么小不幸过世而惋惜,一边想:设计好这块墓碑,或许能帮助家属完成心理告别,缓解他们的悲痛。
最终,在与家属交流后,沈钰璟把兔子、蒲公英种子、橄榄树枝等丰富的元素设计进去,做成了一个好看又温馨的墓碑。沈钰璟建议家属可以在主碑上留下墓志铭,于是,孩子母亲找出了他写于甲辰年(2024年)的书法——“感恩有你”,这是母亲节那天,小男孩亲手写给妈妈的字。
“碑上就照着他的字迹刻进去,青涩的笔迹却是孩子对妈妈的爱。每次靠近这个墓碑,我真的感到爱的能量。”沈钰璟告诉记者,在安装这块墓碑的时候,大家万分小心,生怕碰坏了任何一个地方。下葬当天,孩子的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到了现场,沈钰璟看到孩子妈妈忍住悲伤,轻轻地说:墓碑还挺好看的。
3月14日,小男孩入住“新家”,这里绿树环绕,小鸟低语。“每次看到他的碑上刻着的字,我心里都很柔软,默默祝愿他在另一个世界,也被爱包围、也能和动物做好朋友、还能住进猴面包树——他生前说猴面包树能住人。”沈钰璟说。
吴恩慧摄
“每设计一块墓碑,就会聆听一段独特的人生故事。”沈钰璟告诉记者。工作三年,她已完成130多块定制墓碑设计,墓碑主人最小的才10岁,最大的有90多岁。最远的逝者,来自新疆,她的丈夫每年冬至和清明,都会从新疆来到杭州扫墓,带上一束他爱人最喜欢的白色百合。
跟着沈钰璟穿梭在径山竹茶园,记者见到多块有特色的定制墓碑。
有一块碑设计成蒙古包风格,碑前两只石雕小羊,沈钰璟告诉记者,这位逝者来自内蒙古,早些年跟着孩子来到杭州并定居,时常记挂故乡,所以设计中加入了这些元素;另一块墓碑,下面合葬着一对爱旅游的恩爱夫妻,碑上幽默地刻着一句话:“这回去哪儿了?”同样是沈钰璟设计,她说,这对夫妻一生走过了很多地方,这句墓志铭是他们的孩子亲手写下来,让刻字师傅雕刻上去的,“看着这些墓碑,我马上就回忆起设计对接时,家属们真情流露的画面。”
墓碑需要设计吗?
沈钰璟是余杭径山人,大学专业是景观设计,在设计院干了一年设计后,觉得日复一日的加班看不到尽头,于是跳槽到离家很近的径山竹茶园,成为一名墓碑设计师。
“一开始同学们都很难理解我为什么要做墓碑设计师,即使到现在,跟人介绍自己的职业,仍有不少人都会疑惑:墓碑不都是统一的吗,还需要设计?”
沈钰璟没有回答,而是带着记者来到一块墓碑前。
吴恩慧摄
这块主碑是一个缠绕的环状铜件,从各个角度看,缠绕着的线条,都能形成心形。沈钰璟解释,它的主题是“永恒的爱”。
环状铜件下方,是花岗岩石材书本堆叠造型。这是因为逝者和家人常一起阅读各式书籍,还共同探讨其中含义。
左侧的设计颇为独特,是一个信箱。沈钰璟说,墓碑主人蔡叔叔年轻时和妻子于阿姨书信来往,那些充满爱意的信件,于阿姨还保存着,时不时翻出来看看,因此信箱设计是象征两人的爱情。
吴恩慧摄
“于阿姨来验收墓碑的那天,眼泪控制不住往下流,她紧紧握着我的手,连声向我表达感谢,她说:我们老蔡肯定喜欢。”沈钰璟透露,这块墓碑是她三年来很有纪念意义的设计,因为于阿姨一家非常认可她的设计,让她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
“很多家庭,都像小男孩家、蔡叔叔家一样,特别有爱,所以墓碑不应该是冰冷的,应该传递着家人的爱。我每次设计就是想尽力实现流淌的爱意。”沈钰璟说,设计了130多块墓碑后,她越来越认识到,“墓碑是需要设计的,好的墓碑,是把冰冷的石材转化为有温度的表达,它可以摆渡思念、延续爱意,在生者和逝者之间架起桥梁。”
沈钰璟告诉记者,每一次设计,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在设计过程中,她会与家属深入沟通,从逝者的职业、性格、爱好、生活经历中提炼元素,有的沟通过程长达5个月,有一位已经沟通了3年。
三年来,随着个性化需求逐年递增,沈钰璟观察发现,许多家属不再满足于简单刻字或传统方正墓碑,而是追求自然景观融合、个性化雕塑甚至交互式设计。
“这种变化是社会对死亡态度的转变——从禁忌回避到坦然纪念,我看到家属们呈现出越来越有人性化的情感表达。如果我们年轻一代能用创新与温情对殡葬文化带来积极的变化,那么我这份工作存在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更应该做好每次设计。”沈钰璟说。
珍惜当下 定期体检 11点前睡觉
与生死频繁对话三年,沈钰璟对生命的理解也在默默发生变化。
“我接触的这些逝者,总体来看还是偏年轻化,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40岁-60岁,这个年纪就走了,真的非常可惜。”沈钰璟告诉记者,进入工作后最触动她的一位逝者,让她学会了珍惜生命、认真生活。
“那是一位20岁就因为运动猝死的小伙子,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动漫专业学生,本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未来,但一切都终止在他20岁。我遇到过他的父母很多次,他们坐在他的墓碑边上发呆。这个场景深深触动我:我也20多岁,如果不照顾好自己,那么对家人是巨大的伤害。”沈钰璟透露,三年下来,她最大的改变,是养成了每年除单位常规体检之外,再去三甲医院做全身体检的习惯。
不仅她自己体检,还会督促父母体检,一般是每年五六月份,沈钰璟和姐姐就会带爸妈去三甲医院全身体检。如果体检出来有不太好的数据,一家人都会进行针对性调理。
旅行是沈钰璟的爱好之一,受访者供图
“我是1998年出生的,今年才27岁,我一个95后都这么爱惜身体了,大家也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及时预防!”沈钰璟以前会熬夜刷视频,总是刷到很晚,但现在在医生的嘱咐下,已经养成了早睡的习惯,每天11点前一定睡觉。
“人生的意义都是自己赋予的,前提是活着。”沈钰璟说,刚开始做墓碑设计师时,总会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后来见得多了,明白死亡是必然要面对的,生命没有固定的格式。每个人都应该有生命价值觉醒,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每一天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虽然30岁都还没到,但沈钰璟也曾设想过自己的墓碑。“我不希望我的墓碑是传统方方正正的一块,最好是一块自然石,上面不要有传统的排版,只需要刻我的名字就好,让人知道我来过这个世界。墓碑边上,再种一些五颜六色的小花,归于自然就好。”
(本文所有图片都获得当事人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