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开门红为电影市场拉开了充满希望的崭新序幕,也重塑着电影产业的估值体系。4月24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投融资论坛紧扣“价值新发现与信心再回归”主题,重新点燃投资者的热忱,挖掘电影投融资领域的潜藏新价值,为行业信心与活力的双重复归,奏响奋进强音。
电影市场不能是“一花之春”鼓励更多耐心资本进入
面对观众对内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观影消费习惯悄悄转移、市场产能收缩等为行业带来的多重压力,与会嘉宾纷纷发言献策,带来独家制胜法宝。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肯定春节档的票房佳绩,但强调电影市场不能是“一花之春”,而需是“百花齐放”,要关注多元类型影片。他在现场呼吁更多电影人发挥自身价值,鼓励更多耐心资本进入,依据市场、观众与投融资变化灵活完善,让投融资更高效,以抵御资本风险,达成多赢双赢局面。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叶宁表示爱奇艺始终把电影作为长期投资的领地,“我们坚持长期主义的精神,洞察转变,寻觅分享长期主义的信息。”他提出虽然《哪吒》把票房天花板砸穿,但真正的天花板是那么多数量的观众,优秀的创作才是不二法则、第一性原理,是建立长效机制的本质原由。
不仅是平台经营,对于优秀内容的创作者来说,长线回收也是终极目标,是“众矢之求”,其中的解法之一是用IP系列开发吸引投资方。“凭借IP系列开发来吸引投资方,需要团队化、工业化的运作模式以及资本的耐心支持。”《熊出没》总制片人尚琳琳带来并分享了《熊出没》系列的成功经验,通过量身定制产品、遵循回报规律、合理布局产业链,持续给予资本信心。
“电影是艺术,服务好投资方也是艺术,需综合考虑属地、投机心理、行业特性等属性来寻找融资指南”,博纳影业集团行政总裁、制片人蒋德富认为要实现长线回收的关键还在于,电影人要拓宽全局视野和长效思维,学习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投融资本身具备属地性(在当地获取资金)、强类型(内容硬通货)、连续性(给投资方信心,捆绑投资)、前瞻性(除艺术表达外,融入新科技)等特性,要善于总结、利用特性。”
市场需要更多的类型影片和更稳定成功的IP,来应对AI时代的到来
电影不仅是一门生意,要测算浮动和收益,更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与多种“电影+”模式相融合。电影天生就混合技术和艺术而生,对科技发展有着天然的寄生依赖,也被反作用重构着内容与行业业态。
“文化自信正当时,从游戏《黑神话悟空》到AI DeepSeeK,再到宇树科技,属于中国人、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的时代到来了。”爱奇艺高级副总裁叶宁在感慨时代变化的同时,也提到面对新的冲击:电影产业化缺乏统一标准,诸多未知因素难以预估,尤其是对于年轻且有才华的创作者,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类型化表达的机会。
中国内地导演、编剧、监制俞白眉提出“艺术和故事的形式不会一成不变”,科技的介入对艺术的格律产生变化,催生了新的表现形式,但即便改变了电影的质量、时长、观影方式,面对电影的本体本质的冲击依然仅仅是蜉蝣撼树。面对科技的影响,他表示时代议题是均衡展开的,“市场需要更多的类型影片和更稳定成功的IP,来应对AI时代的到来”,新的科技会降低艺术的表达成本,未来每个行业都势必会拥有新的定制内容,进而与时代接轨。
著名演员、北京七印象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梁静认为内容创作需聚焦观众核心需求,打造让观众不可或缺的优质产品,同时还要着力推进产品多元化衍生,让投资方更有信心进行长期投入,在策划阶段就预留多内容裂变空间,构建涵盖电视剧、电影及网络影视的多元业务版图。她也真诚希望电影创作者在坚守艺术价值的同时,主动适应时代、市场与价值体系的变化,“找到自己的基因才能顺利地存活下去。”
尚琳琳指出,“电影+”的强大不仅靠影响力,更需拓展后产业链,衍生品、主题乐园、广告植入等都是可以实现价值回收与长线发展的蓝海,作为延伸手段为电影后产业链开辟新路径。“比如华强方特,将打造特色演艺,聚焦大空间主题研发,用AR技术实现交互、互动制作落地等,快速回收价值还将进入商超领域。”
《中国电影投融资发展报告(2025)》发布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玉卿现场发布了《中国电影投融资发展报告(2024)》,该报告全方位梳理、深度剖析中国电影产业现状,深入挖掘电影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电影投融资领域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和战略指引。朱玉卿从五个维度对2024年电影投融资领域展开回望并做出解读:行业环境面临挑战,市场期待产能拉动;金融市场小幅回暖,影视板块压力加剧;资本重新审视试探,私募融资小幅提升;新质生产赛道细分,投资谨慎偏向早期;银企融资逐渐稳定,担保条件持续优化。他表示“电影人仍在抵御市场波动,在行业低谷期也保持着稳定发展,这为未来的复苏和增长奠定基础。”
现场,《中国电影投融资发展报告(2025)》的撰写工作也宣布启动,再度启航电影投融资的深度探索之旅。
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与北京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戴炜还在现场共同签署了《电影产业战略合作协议》,继续对优质电影项目提供金融服务支撑,并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助力电影消费,支持电影科技发展、电影放映服务升级,以及电影“走出去”等。
北京银行发布了电影新质生产力金融服务方案——新影擎计划,以“新影擎计划”为契机,北京银行与北京市电影局建立电影重点项目对接机制,对获得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扶持、且有融资需求的优质电影项目,重点加大支持力度。北京坏猴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王易冰、北京百纳千成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投融资总监万晨、北京五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汪婧与北京银行进行了现场签约仪式,成为“新影擎计划”的先锋实践,展现了金融力量与电影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坚实信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