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肥胖与抑郁或存在恶性循环!专家建议:科学管理体重时,积极管理情绪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3:12:00    

近日,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的心身医学科诊室里,35岁的张女士第三次把体重秤的指针推向了“超重”区域。不过她不是来咨询减肥方案的,真正促使她走进诊室的是包里那瓶未开封的抗抑郁药。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杨栋主任医师表示,这种看似矛盾的求医行为,正揭示着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医学真相:肥胖症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关系,它们像一对共生的镜像,彼此强化又相互伤害。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2021年一项追踪研究显示,肥胖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出55%,而抑郁症患者发展为肥胖症的概率也达到普通人群的1.6倍。这种双向关联正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健康困境网络。如何打破肥胖和心理障碍的恶性循环,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健康课题。

肥胖症与心理健康的“恩怨情仇”

心理机制:肥胖者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导致压力激素皮质醇持续处于高位状态,形成类似慢性应激的生理环境,进而诱发焦虑抑郁情绪。此外,当心理压力来袭时,大脑奖励系统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敏感性异常升高,形成“情绪性进食”的强迫模式。

社会对体重歧视的隐形暴力:修图软件创造的"完美身材"标准,使68%的肥胖者在社交平台主动回避全身照。这种数字化的身体羞辱,导致37%的青少年肥胖者出现社交恐惧症状。更严重的是,家庭内部的体重羞辱往往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成为最具破坏性的压力源。长期遭受体重歧视的个体,这种慢性压力不仅加速代谢紊乱,更会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样症状,形成难以打破的心理生理双重枷锁。

如何打破肥胖和心理障碍的恶性循环

第一,科学管理体重:

1.饮食调整:避免极端节食

(1)均衡膳食:采用「211饮食法」(每餐2拳蔬菜、1拳蛋白质、1拳低GI主食),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豆类)。

(2)控制进食节奏:使用小号餐盘、每口咀嚼20次以上,餐前喝300ml水降低食欲。

(3)记录饮食日记:通过App记录每日摄入,识别高热量陷阱(如含糖饮料、零食)。

2.运动规划:从微习惯开始

(1)阶梯式运动法:第一周每天步行15分钟,第二周加入10分钟自重训练(如靠墙深蹲),逐步增加强度。

(2)碎片化运动:每小时起身活动3分钟(爬楼梯、拉伸),累计消耗量超持续久坐。

(3)趣味性选择:尝试舞蹈游戏(如健身环大冒险)、户外徒步,提升坚持动力。

3.生理调节:优化代谢环境

(1)睡眠干预:固定22:30前入睡,睡前1小时禁用电子设备;

(2)压力管理:每天10分钟正念呼吸练习(如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

第二,心理建设与情绪管理:

1.认知重构:打破负向思维循环

(1)事实核查法:当出现“我永远瘦不下去”的念头时,写下过去3个月已实现的健康行为(如戒宵夜5次)。

(2)成长型思维训练:将“失败”重新定义为“数据反馈”,例如暴食后记录触发因素(如工作压力)而非自我指责。

(3)避免体重波动陷阱:每周减重不超过体重的1%或每周减重0.5-1kg,过快体重减轻,可能导致情绪易波动与易怒,可能陷入“永远不够瘦的”执念,或形成“节食-暴食-内疚”的恶性循环。

2.行为激活:建立正向反馈

(1)微目标奖励系统:连续3天完成运动计划后,奖励非食物类物品(如新运动袜)。

(2)社会支持网络:加入线上减脂社群(如“科学减脂互助组”),每周分享2次进展。

3.情绪性进食干预

(1)10分钟延迟策略: 饮食冲动来袭时,先进行冷水洗脸+听3首快节奏歌曲,等待冲动峰值下降。

(2)替代行为清单:制作“紧急应对卡”,列出20项可立即执行的活动(如拼图、整理衣柜)。

4.关注非体重指标

如精力水平、睡眠质量、肌肉力量等,减少对体重数值的关注。

5.警惕心理危机预警信号

当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回避社交时,可使用PHQ-9量表自测,得分≥10分需优先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杨栋主任医师介绍,在这场肥胖与心理健康的“双向战争”中,真正的敌人不是脂肪细胞本身,而是将复杂生理现象简化为道德缺陷的社会认知偏差。当医学界开始用“代谢-心理共病”取代单纯的“肥胖”诊断,当社会学会用同理心替代批判眼神,我们才能打破这个困扰现代人的恶性循环。

通讯员刘丽妮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